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鰍科。俗稱:土鰍、胡鰍。
特徵:背鰭3+6-7;臀鰭3+5;腹鰭1+6;側線鱗130以上。
特徵:背鰭3+6-7;臀鰭3+5;腹鰭1+6;側線鱗130以上。
身體延長而呈棍狀,自腹鰭以後略側扁。尾柄上方有不甚發達之皮狀隆起。頭部略圓錐形,吻突出而略圓鈍;口小位於吻下方,呈馬蹄形,周圍有鬚5對,最長的鬚短於頭長之半。體被細小圓鱗,頭部裸出,側線鱗並不明顯。身體背側暗灰褐色,有較大不規則之黑色斑點,腹部呈白色或淡黃色。背鰭和尾鰭密佈小黑點,尾鰭基部上方有一小黑斑。體色也常因生活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
生態習性:本種棲息於河川下游、池沼、水田之底部淤泥表面,除利用鰓呼吸以外,會行腸呼吸,可生活於富於有機物之泥沼中,冬季則潛入泥土中蟄居。以慮食水生藻類、甲殼類、水生昆蟲和一些腐植質,可長至10-15公分。曾分布全省各低海拔河川,池沼或水田裡,但農藥普遍使用與濫用後,目前野外已幾乎很少看到。現有專門養殖者。
附記:(以下參載自網路資料與自己的看法)
泥鰍喜歡棲息於靜水的底層,常出沒於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對環境適應力強(雖然牠對環境的適應力強,但在農藥普遍使用與濫用後,目前野外已幾乎看不到牠的蹤跡)。泥鰍不僅能用鰓和皮膚呼吸,還具有特殊的腸呼吸功能;當天氣悶熱或池底淤泥、腐植質等物質腐爛,引起嚴重缺氧時,泥鰍也能躍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氣,而由腸壁輔助呼吸,當它轉頭緩緩下潛時,廢氣則由肛門排出。每逢此時,整個水體中的泥鰍都上升至水面吸氣,此起彼伏,故西歐人對它有“氣候魚”之稱。冬季寒冷,水體乾涸,泥鰍便鑽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膚不致乾燥,並全靠腸呼吸維持生命。待翌年水漲,又出外活動。由於泥鰍忍耐低溶氧的能力遠遠高於一般魚類,故離水後存活時間較長。在乾燥的桶裏,全長4-5釐米的泥鰍幼魚能存活1小時,而全長12釐米的成魚可存活6小時,並且將它們放回水中仍能活動正常。泥鰍多在晚上出來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甲殼動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類等,有時亦攝取水底腐植質或泥渣。泥鰍2冬齡即發育成熟,每年4月開始繁殖(水溫18℃),產卵在水深不足30釐米的淺水草叢中,產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沒的旱草上面。孵出的仔魚,常分散生活,並不結成群體。
98.5.31日 泥鰍
泥鰍之頭部
泥鰍之頭部
泥鰍之頭部
泥鰍之側面顏色--尤其尾鰭基部上方有一小黑斑。
泥鰍之腹鰭與臀鰭及泄殖孔
泥鰍
此泥鰍之大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