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精粹 陳祖榮 編著 民國66年元月再版 |
五大建設
三民主義精粹 陳祖榮 編著 民國66年元月再版
目錄
第一章 三民主義總論(資料內容在此>⇢三民主義總論)
第一節 三民主義的意義
第二節 三民主義的創立
第三節 三民主義的時代背景
第四節 三民主義的思想淵源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國民革命
第二章 民族主義 (資料內容在此>⇢民族主義)
第一節 民族與國家
第二節 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
第三節 民族主義與民族地位之恢復
第四節 民族主義的對內對外主張
第五節 民族主義與反共抗俄
第六節 民族主義與有關主義之比較
第三章 民權主義(資料內容在此>⇢民權主義)
第一節 民權主義的概念
第二節 革命民權與天賦人權
第三節 自由與平等
第四節 直接民權與間接民權
第五節 權能區分
第六節 五權憲法
第七節 地方自治,均權制度與政黨政治
第八節 民權主義與有關主義之比較
第四章 民生主義(資料內容在此>⇢民生主義)
第一節 民生的概念
第二節 平均地權
第三節 耕者有其田
第四節 節制資本
第五節 發達國家資本
第六節 民生六大需要
第七節 民生主義與有關主義之比較
第五章 五大建設
第一節 五大建設總論
第二節 心理建設
第三節 倫理建設
第四節 社理建設
第五節 政治建設
第六節 經濟建設
第五章 五大建設
第一節 五大建設總論
【內容提要】
壹.建國方略的內容
建國方略一書為 國父所手訂,內容包括孫文學說、民權初步、實業計劃三部門,其詳如下:
一.孫文學說- 國父又名之曰心理建設。為 國父民國八年所手訂。其內容在說明「知難行易」的道理,糾正國人「知之匪艱,行之維艱」的錯誤思想,破國人心理之大敵,出思想於迷津。
二.民權初步- 國父又名社會建設。為 國父民國六年所手訂,其內容在教人如何集會、結社、討論、表決,教以國民行民權之第一步,以期團結人心,發揮群力。
三.實業計劃- 國父名為物質建設。為 國父擬訂的一部振興中國實業,開發中國富源,發展中國交通的詳細計劃。為新中國物質建設的藍圖。
貳.五大建設的內容
總統於民國二十八年發表三民主義之體系及其實行程序一文,擴充 國父建國方略的心理、物質、社會三建設為心理、倫理、社會、政治、經濟五大建設。其重要內容為:
一.心理建設-包括1.孫文學說、2.力行哲學。
二.倫理建設-包括1.民族主義、2.革命軍人精神教育、3.新生活運動、4.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
三.社會建設-包括1.民權初步、2.會議規範、3.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
四.政治建設-包括1.建國大綱、2.五權憲法。
五.經濟建設-包括1.實業計劃、2.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綱領、3.錢幣革命。
叁.五大建設與三民主義的關係
一.主義由思想到信仰,由信仰生力量。換句話說,主義是由理論到實踐的。三民主義要由理想而成具體的制度,必須要靠實踐,所以五大建設是三民主義的實踐;而三民主義則是五大建設的最高指導原則。
二.心理建設在倡導力行實踐的革命精神,倫理建設在培養國民的愛國道德,為民族主義的基礎。
三.社會建設在使人民有集會結社的能力,並養成其重秩序、守紀律、愛團體、講組織的精神。政治建設在使人民從管理地方政治的經驗中,進而管理全國政治,為民權主義的基礎。
四.經濟建設在利用國家資源,迅速完成工業化與社會化,為民生主義的基礎。
肆.五大建設相互的關係
總統說:這五種建設,彼此之間是互相關聯,互為因果的。茲分述如次:
一.心理建設與倫理建設:(表裡不可分的關係
因為有了力行實踐的精神,愛國的道德才能成為具體的愛國行動;有了愛國家,愛民族的道德觀念,才有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實踐精神,所以心理與倫理建設是表裡不可分的。
二.社會建設與政治建設(互為因果的關係)
人民有組織和團體,有開會討論的能力,是實行地方自治和民權政治的前提;在地方自治與民權政治的實際經驗中,更能培養組織和團體的觀念,增進開會和討論的能力。所以社會建設與政治建設是互為因果的。社會建設是政治建設的基礎,社會建設有了良好的成績,政治建設就有確定的憑藉。
三.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非常密切關係)
地方的經濟建設,建立在合作社的基礎上,合作社便是一種人民團體;經濟建設又有賴於各種職業團體的健全發展,可見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關係的密切。
四.經濟建設與政治建設:(不可分割的關係)
以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的生活,使人民有餘暇接受更多的教育,才能奠定地方自治與民主政治的基礎;所以地方自治必須政治與經濟並重,經濟建設與政治建設是不可分離的。
伍.完成五大建設青年應有的志向
要建設三民主義新中國,必需要完成上述
。中國青年是建國大業的中堅份子,所以 總統對於青年有下列的指示和期望。
一.完成心理建設青年當立志做中小學教師。
二.完成倫理建設青年當立志做飛行員。
三.完成社會建設青年當立志做鄉社自治員。
四.完成政治建設青年當邊疆屯墾員。
五.完成經濟建設青年當立志做工程師。
第二節 心理建設
【內容提要】
壹.心理建設的意義及理由
一.心理建設的意義:
總統說:心理建設,就是國民精神建設。我們要講心理建設,先要研究孫文學說。 國父手著建國方略,第一卷心理建設,完全在闡揚 孫文學說,亦即「知難行易」學說。其主旨在打破「知之匪艱,行之維艱」的迷信,使大家明瞭知與行的道理,希望革命大業,早日完成,中國文明進步不已。
二.國父提出心理建設的動機(亦即心理建設的理由或由來)
1.辛亥革命後,本當實行訓政,從事非常的建設。但一般人誤以 國父理想太高,畏難茍安,革命意志消沉。中了「知之匪艱,行之維艱」的流毒,所以提出心理建設,以重振革命黨人的革命精神。
2.我國積弱不振的癥結是不求深知,不起篤信,畏難不行。 國父意在改造國人心理,使國人知「知難」,而知主義之可貴;知「行易」,而勇於實行主義。故先作學說以破此心理之大敵,而出國人之思想於迷津。
三.心理建設的重要:
國父說:「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吾心信其可行,雖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在革命初期,有救國救民的決心,滿清專制王朝我們得以推倒;民國初成之後,因對建設理想發生動搖,所以民國建設終告失敗。革命大業的成敗,完全在黨人方寸之間。所以 國父說「革命必先革心。」如果沒有心理建設,不僅是建國不可能,就是革命也不會成功。
貳.知行學說的演進
一.知之匪艱,行之維艱:
1.這話是商時的名相傅說對武丁所說的。意思是「知道一件事是不難的,要做一件事是很難的。」一般人受了這句話的影響,失去了實踐力行的勇氣,流毒我國數千年。
2.其實「知難行易」與「知之匪艱,行之維艱」在基本精神上猶有相通之處。 總統說:
「這句話的初意原是說空言不如力行,是鼓勵實行的意思。但是流傳既久,漸失其真,一般人中了空疎怠惰的遺毒,只取其上半截而拋棄了下半截。大家都以為行是很難,知道很容易的,於是對於一切事業都無勇氣去做,一知半解,沾沾自喜,怠於求知,習於空談,養成坐而言不能起而行的習慣。」
二.知行合一:
1.王陽明倡「知行合一」之說,本意也是在醫治中國空疎怠惰的民族性,無如「知易行難」的謬說,久已深入人心,終覺奮勉之氣,不勝畏難之心,舉國趨勢,皆如是也。
國父乃進而提倡「知難行易」學說。
2.其實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與 國父的知難行易並不衝突。「蓋王陽明所講『良知』的知,是人的良心上的知覺,不待外求。而 總理所講『知難』的知,是指一切學問知識之知而言。這種知是不易強求的。」這種知識的知,求知既是不易,後知後覺以及不知不覺的人們,只要跟著先知先覺的人們去行,就可以節省時間。知難行易的目的是勉人勇於去行,知行合一的「不行不算知」。也是勉人去行的。故 總統說:「其為知的本體雖有不同,而其作用是要人去行。」完全是一致的。
三.知難行易:
1.為 國父所倡導,其目的在糾正「知易行難」的謬說,鼓勵革命力行的勇氣。
2. 國父說:「畏難本無害也…惟有難易倒置,欲使趨避者無所適從斯為害矣。」知本難而誤以為易,行本易反誤以為難,則「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天下事無可為者矣。」「中國事向來之不振者,非坐於不能行也;實坐於不能知也。及其既知之,而又不行者,則誤於以知為易,以行為難也。倘能證明知非易而行非難,使中國人無所畏而樂於行,則中國國事大有可為矣。」於是國父乃就事功、心性、歷史、社會、實踐各方面以證明行易而知難,這便是「孫文學說。」
3.由上可知「知」可以分為三種:
A.假知:是淺見之知,是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知,「知之匪艱,行之維艱」的知屬於這一種。
B.良知:即良心之知,由於天賦,是人人都有的。
C.真知:即科學的知,要從力行或力學中得來, 國父知難行易的知,即指這種。
四.力行哲學:
為 總統所倡導,亦在勉人篤行革命,服務人群。是 國父「知難行易」學說的闡揚和發揮。
叁.知難行易學說的內容
一.事功方面以十事之例為證:
1.以飲食為證-飲食者至尋常至易行之事,人人由之,但食物入口後,在體內之消化、吸收、淘汰、燃燒等過程,雖專門之生物家,尚未能窮其究竟。而食前糧食的生產,運輸和分配,一般人均不明其理。
2.以用錢為證-錢幣者百貨之中準,我們天天用錢,但對錢幣的性質,功用和演進知道的很少。
3.以作文為證-中國文並無文法,學者也不知何謂邏輯。為文者大率窮年揣摩,暗合於文法,用字遣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以建屋為證-中國人不懂建築學,但早能造屋以安居,又上海租界之洋房,繪圖設計有賴於工程師,而結垣架棟則須假手中國之苦力。
5.以造船為證-鄭和非專門之造船學家,而能於十四月中造巨舶六十四艘,載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
6.以築城為證-秦時科學未發明,機器未創造,但因迫於需要,竟成萬里長城之巨構。歐戰時東西戰場雙方於數月內掘戰壕長達四萬餘里。
7.以開河為證-大運河長三千里,古人疏鑿而貫通之,若行所無事者。
8.以電學為證-指南針為一簡單電機,古人不明電學之理,而能發明指南針。
9.以化學為證-燒煉術,製陶器我國工匠之製是物者,並不知物理化學為何物;又豆腐為我國極平民化之食物,但不知其化學原理。
10.以進化為證-人類自石器時代以來,即知利用進化的原則,化野草為五穀,化野獸為家畜,但進化的原理直待十九世紀後半期,達爾文「物種來由」一書問世,人類始明瞭「物競天擇」的原理。
以上十項, 國父係用歸納法就科學事實以證明「知難行易」。
二.心理方面以一哲之言為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矣。」
三.歷史方面以三期之分為證:
1.不知而行時期-第一由草昧進文明,為不知而行之時期。此時人類知識愚昧,每人只有憑藉本能以求生存,是不知而行之時期,也可以說行而不知。
2.行而後知時期-第二由文明再進文明,為行而後知之時期。此時人類已有語言文字,合千百年千萬人之經驗而成知識,此知識係長期經驗之累積而非科學的知識。
3.知而後行之時期-第三自然科學發明而後,為知而後行之時期。夫科學者,系統之學也,條理之學也,科學是可以覆按的。同樣原因,必然產生同樣結果。根據科學知識以實行,可以避免錯誤,節省時間,而且必定成功。
四.社會方面以三系之人為證:
其一先知先覺者為創造發明;
其二後知後覺者為倣效推行;
其三不知不覺者為竭力樂成。
五.實踐方面以三題之說為證:(亦即知行的關係)
1.能知必能行-從知識而構成意象,從意象而生出條理,本條理而籌備計劃,按計劃而用工夫,則無論其事物如何精妙,工程如何浩大,無不指日可以樂成者也。可見「知」之澈底者「行」之必易成功。
2.不知亦能行-「夫習練也,試驗也,探索也,冒險也,此四者,乃文明之動機也。生徒之習練也,即行其不知以達其欲能也。科學家之試驗也,即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也。探索家之探索也,即行其所不知以求其發見也。偉人傑士之冒險也。即行其所不知以建其功業也。」不知亦能行,足證行先於知。
3.有志竟成-「夫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所決志行之,則斷無不成者也。此古今之革命維新興邦建國等事業是也。」 國父倡導革命,十經挫敗,仍不屈不撓,辛亥一役獲得成功,恢復中華創立民國之志,於斯竟成。足見只要勇往直前行去,最後必然獲得成功。
肆.力行哲學
一.力行哲學的意義:
總統在「行的道理」訓詞中說:「古今來宇宙之間,只有一個行字才能創造一切,所以我們的哲學,認為知難行易為唯一的人生哲學。」其本意在策勵大家力行革命,是行易知難學說的發展。
二.力行哲學的內容:
1.行的宇宙觀-就宇宙來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最顯著的現象,無過於天體之運行。
2.行的人生觀-就人生來說:「古人說性與生俱來,我(總統)以為行為性之表,所以行亦與生俱來。」
3.行的意義-行有目的、有軌道、有秩序、有系統、而且有「反於心而安」的自覺;它必然是正軌的、經常的、是周而復始繼續不輟的。
4.行的目的-行的目的是利他的,救人的,就是行仁,也就是革命。
5.行的原動力-「誠」
6.行的要素-智、仁、勇。
7.行的法則-有四:
A.必須有起點。B.必須有秩序。C.必需有目的。D.必須是經常恆久的。
三.力行是革命建國成功的保證:
行既是發乎天性,出乎至誠。「所謂誠者物之終始,開始的時後就已伏有最後成功的因素,循此而行,前進不輟,就不見有難行之事,亦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國父本其先知先覺者超人的智慧,克服了知識的難關,倡導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作為革命建國最高的寶典,只要吾等不以 國父之發明為「知易」而忽略之,不以 國父之理想為「難行」而畏避之,後知後覺者倣效推行,不知不覺者竭力樂成,力行正是我們革命建國成功的確切保證。
【名詞解釋】
1.建國方略:為 國父所手著,共分三卷。第一卷心理建設,民國七年發表。即孫文學說,第二卷物質建設,民國十年發表,即實業計劃。第三卷社會建設,民國六年發表,即民權初步。
2.孫文學說: 國父「建國方略」中所謂心理建設,是專指孫文學說而言的。孫文學說是民國七年十二月在上海所作,其主旨在打破中國幾千年「知之匪艱,行之維艱」的迷信,並說革命之所以尚未成功及國家之所以積弱不振,皆由一般人「不求深知,不起篤信」與「畏難不行」。之故。今後欲完成革命,建設現代國家,必須根本剷除一般人此種心理上之錯誤,建設「知難行易」的革命心理,於是事功方面以十事之例為證,心性方面以一哲之言為證,社會方面以三系之人為證,實踐方面以三題之說為證,最後得出「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有志竟成」的結論。
3.知難行易學說:即孫文學說。在使人人知「知」之難,而努力求知,重視知識;知「行」之易,而群趨實踐,奉行主義。以糾正國人「知之匪艱,行之維艱」的錯誤心理,是心理建設的寶典。
4.力行哲學: 總統提倡力行哲學,曾說:「古今來宇宙之間,只有一個行字才能創造一切,所以我們的哲學,認為知難行易為唯一的人生哲學。」其本意在策勵大家力行革命,是行易知難學說的發展和闡揚。
【表 解】
心理建設
一.意義:心理建設就是 國父「知難行易」學說。主旨在打破「知之匪艱,行之維艱」的錯誤思想,革除畏難卻顧的傳統心理,以適應革命的需要。
二.國父提倡心理建設的由來
1.辛亥革命後,本當實行訓政,從事非常的建設。但一般人誤以 國父理想太高,畏難茍安,革命意志消沉。中了「知之匪艱,行之維艱」的流毒,所以提出心理建設,以重振革命黨人的革命精神。
2.我國積弱不振的癥結是不求深知,不起篤信,畏難不行。 國父意在改造國人心理,使國人知「知難」,而知主義之可貴;知「行易」,而勇於實行主義,完成革命。
叁.證明
一.事功方面以十事之例為證:
1.以飲食為證。2.以用錢為證。3.以作文為證。4.以建屋為證。5.以造船為證。6.以築城為證。7.以開河為證。8.以電學為證。9.以化學為證。10.以進化為證。
二.心性方面以一哲之言為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矣。」
三.歷史方面以三期之分為證:
1.不知而行時期-第一由草昧進文明。
2.行而後知時期-第二由文明再進文明。
3.知而後行之時期-第三自然科學發明而後。
四.社會方面以三系之人為證:
其一先知先覺者為發明家;
其二後知後覺者為宣傳家;
其三不知不覺者為實行家。
五.實踐方面以三題之說為證:(亦即知行的關係)
1.能知必能行。
2.不知亦能行。
3.有志竟成。
肆.力行哲學
一.意義: 總統說:「古今來宇宙之間,只有一個行字才能創造一切,所以我們的哲學,認為知難行易為唯一的人生哲學。」
二.內容:
1.就宇宙說-宇宙的運行是自強不息的。」這便是宇宙的「行」。
2.就人生說-性與生俱來,行為性之表,故行亦與生俱來,這是人的「行」。」
3.行的意義-行有目的、有軌道、有秩序、有系統、而且有「反於心而安」的自覺。
4.行的目的-是利他的,救人的,就是行仁,也就是革命。
5.行的原動力-「誠」
6.行的要素-智、仁、勇。
7.行的法則-A.有起點。B.有秩序。C.有目的。D.是經常恆久的。
第三節 倫理建設
壹.倫理建設的意義
一.倫理的意義:
倫理二字照本義解,倫就是類,理就是紋理;引申為一切有條貫,有脈絡可尋的條理,倫理便是說明人對人的關係。這中間包括分子對群體的關係,和分子與分子間相互的關係。也就是個人對家庭、鄰里、社會、國家和世界人類所應採擇的正當態度和行為的標準。
二.倫理建設的意義:
總統說:所謂倫理建設,就是國民道德建設,要以 總理所謂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的精神,以昌明我國固有人倫關係,即所謂五倫(就是五達道)為內容,以實行禮運篇的博愛、互助、盡己、共享為原則。
三.倫理建設的重要性
我們為甚麼要著重倫理建設?簡單說是要打倒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以掃除革命建國的障礙。在積極方面是要改進人民的行為,恢復民族固有的道德,從而發揚光大,養成國民高尚健全的人格。使我全國同胞,均能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盡忠國家,盡孝民族,禦侮建國,合力共赴,與心理建設同為提高一切建設的基本力量。
四.倫理建設的根據:
倫理建設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及革命軍人精神教育為依據,而其根本要義在恢復固有道德。
貳.倫理建設的內容
一.恢復民族固有道德:
我國民族固有道德便是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就個人言,是我們修養人格的唯一方法;就國家言,是倫理建設的根本要義。其詳在民族主義恢復民族地位之方法已有說明,不贅。
二.昌明固有人倫關係:
1.我國固有的五倫,就是五達德-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人與人間的關係。這五種關係應該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上孟子語)
2.人倫是規定群己關係的標準-「是說明人生個人對於其他份子的正常關係而課以積極責任的教條,也可以說是規定群己關係的標準…古時的五倫和現時的倫理觀念,在形式上雖有不同,其精神是一致的。」
三.發揚軍人精神教育:
民國十一年初 國父講演軍人精神教育。提出智、仁、勇三達德為革命者修養的基本德目。
1.智。
(1)智的來源:
A.一是由於天生。因得天之厚薄不同,而稍生差別。
B.二是由於力學。集古今多數人之聰明以為聰明。
C.三是力行。所謂經歷之事愈多,智識亦愈增長。
(2)軍人之智包括四種:
A.別是非-合則是,否則非。
B.明利害-是則為利,可為也;非則為害,不可為也。
C.識時務-時勢順,則動;時勢逆,則不動。
D.知彼己-知己知彼,然後百戰百勝。
2.仁。 國父將仁分為三種。即:
(1).救世之仁-宗教家之仁。
(2).救人之仁-慈善家之仁。
(3).救國之仁-革命志士之仁。
3.勇。
(1).勇的種類有四:
A.義理之勇-是為大勇。
B.獉狉之勇-是為小勇。
C.血氣之勇-是為小勇。
D.無知之勇-是為小勇。
(2).勇應具之三條件-有主義、有知識、有目的。
(3).軍人之勇在於長技能、明生死。
智、仁、勇三者欲使之發揚光大,非有決心不能實現。而決心產生之結果,一為成功,一為成仁。
四.勵行新生活運動:
1.新生活運動的意義:
生活是人生一切活動的總稱。 蔣總統提倡新生活運動就是去除不合理的生活,代之以合理的生活。也就是將禮、義、廉、恥寓於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之中。是道德的實踐運動。
2.勵行新生活運動的理由:
管仲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蔣總統作正面的肯定:「四維既張,國乃復興。」又說:「我們現在國家貧弱衰敗,其根本原因完全是由於喪失了固有的精神和優美的德性-禮義廉恥。現在我們要救國建國,要復興民族,並不是難事,只要我們能恢復各人固有的良知,實踐禮義廉恥,救亡復興必然易於反掌」。因此他於二十三年在江西南昌提倡新生活運動,希望國人實行新生活,以達到改造社會,復興民族的目的。
3.新生活運動與道德實踐的關係。
蔣總統提倡新生活運動,是從食、衣、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養成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的標準,以合乎禮義廉恥,這便是道德實踐運動,而道德亦惟有從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才不致落空,二者之間,關係至為密切。
五.樹立互助合作的社會道德:
1.樹立互助合作之社會道德的理由:
國父認為「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以互助為原則」。
國父視互助為一種社會道德。他認為今日不宜提倡達爾文「生存競爭」的學說,應該以「互助代替鬥爭」,以有餘補不足,不重相爭而重相助。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只有人人發揮互助合作的社會道德,社會基礎才能鞏固,人類社會才能日進繁榮。
2.樹立互助合作的社會道德的方法:
要確立互助合作的社會道德,有賴人類服務道德心的發達。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犧牲一己的權利,為廣大人群服務,利人即所以利己,把服務與仁愛的精神,擴充到全世界,然後互助合作的社會道德乃能確立。
六.確立正確的人生觀:
1.生活的目的與生命的意義
蔣總統說:「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生命之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
2.三民主義者的人生觀
綜括 國父及蔣總統的訓示,作為一個三民主義信徒的革命者,應抱有下列的人生觀。
(1).力行的人生觀:
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屬於宇宙論,自強不息屬於人生觀。總統說: 「所謂行,只是天地自然之理,也是人生本然的天性。人之生也,是為行而生,那麼我們的行,亦當為生而行。」只有力行,才是革命。
(2).創造的人生觀(人對自然的生存法則)
物之求生但知獵取與掠奪,致彼此的生存利害衝突,故以「競爭」為進化的原則。三民主義者認為人類合理的生存方法,是轉移人與人的鬥爭,為人類對自然的鬥爭,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亦即發展科學,利用厚生。
(3).服務的人生觀:(人對社會的生存法則)
國父認為「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以互助為原則」。「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要實行互助,便要「人人以服務為目的,不應以奪取為目的。」所以三民主義者的人生觀是主張服務的,聰明才力大的人,便應該盡一己之力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之福,在互助合作之下,方可減少人世間的不平,如果聰明才力大的人,作自私奪取的打算,必然形成政治上的專制,和經濟上的剝削,社會一有不平,不合作和革命便無可避免,所以服務的人生觀,則是把仁愛的實踐,擴大到全社會,全人類。而為倫理發展的最高極致。
【名詞解釋】
1.倫理:倫理二字照本義解,倫就是人和人的正常關係,理就是條理,道理。引伸來說,倫理就是人類有條理的道德系統,以說明人對人的關係。
2.倫理建設:就是國民道德建設,以 國父所講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以昌明我國固有人倫關係,即所謂五倫為內容,以實行禮運篇的博愛、互助、盡己、共享為原則。
3.五倫:就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人與人間的關係。孟子說:這五種關係應該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4.五達道: 就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
5.三達德:智、仁、勇三者合稱三達德。
6.四維:管仲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即指禮義廉恥立國的四種最基本的道德。
7.新生活運動:就是國民生活的革新運動。也就是要革除舊習染,創造新精神,其內容是要從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以實踐禮義廉恥。所以新生活運動也就是道德的實踐。
8.革命的人生觀:人生觀就是對人生的看法。革命者對人生應有下列三種看法。即:力行的人生觀、創造的人生觀、服務的人生觀。
【表 解】
倫理建設
壹.倫理的意義-倫就是類,理就是紋理;引申為一切有條貫,有脈絡可尋的條理,倫理便是說明人對人的關係。
貳.倫理建設的意義:就是國民道德建設,要以 總理所謂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的精神,以昌明我國固有人倫關係。
叁.倫理建設的重要性:
1.簡單說是要打倒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以掃除革命建國的障礙。
2.積極方面,要改進人民的行為,恢復民族固有的道德,從而發揚光大,養成國民高尚健全的人格。
肆.倫理建設的內容
一.恢復民族固有道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
二.昌明固有人倫關係:
1.五倫-就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人與人間的關係,就是五達道。
2.五倫是說明人生個人對於其他份子的正常關係,而課以積極責任的教條,也可以說是規定群己關係的標準。
三.軍人精神教育:
1.民國十一年初
國父講演軍人精神教育。提出智、仁、勇三達德。
2.解釋:
(1).軍人之智- A.別是非。 B.明利害。 C.識時務。
D.知彼己。
(2).仁就是博愛-A.宗教家是救世之仁。B.慈善家是救人之仁。C.革命志士是救國之仁。
四.勵行新生活運動-為 蔣總統所提倡。即將禮、義、廉、恥寓於食、衣、住、行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新生活運動就是道德實踐運動。
五.確定服務的人生觀-「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以互助為原則」。所以人人應以服務為目的,不應以奪取為目的。」
伍.倫理建設的實踐:
1.以家庭為出發點。
2.以民生為基礎。
3.以教育及宣傳為方法。
第四節 社會建設
【內容提要】
壹.社會建設的意義
「社會建設實際就是具體而微的政治建設…所不同者其範圍更切近於民眾,其功效更著重於基層。所以社會建設當以 總理的民權初步作軌範,以組織保甲及社會法定團體為基礎,以推行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的各種基層工作為要務。」所以社會建設就廣義說;就是要養成一般國民重秩序、守紀律、有組織之習性,進而團結人心,增強民力,發展民權,造成有組織的現代社會;就狹義說,就是要教一般國民熟習民權初步種種集會議事的規則。
貳.社會建設的範圍
社會建設的範圍包括三點:
一.是訓練人民熟習會議規則,以便行使四權,此乃社會建設的軌範。
二.是健全基層的行政組織和組織人民團體,此乃社會建設的基礎。
三.是推行地方自治,完成六大工作,此乃社會建設的要務。
叁.民權初步
一.民權初步的意義:
民權初步一書,實即會議之學。係民國六年 國父在上海所著。 國父列為建國大綱第三卷社會建設。 國父認為我國久受專制的流毒,缺乏團體合群的精神,一旦民國成立,如何使用民權,並在團體生活中,培養真正的民主精神,必須加以訓練。蓋民主政治離不開集會結社,和討論選舉。民權初步便是說明集會結社討論選舉的方法,以最公平迅速的方法,獲得大多數人同意的結論。「孩提之學步也,必有褓姆教之,今國民之學步,亦當如是,此民權初步一書之所由作,而以教國民民權之第一步也。」
二.民權初步的作用:(亦即民權初步的重要,民權初步的目的)
國父說:「民權何由而發達?則從固結人心,糾合眾力;而欲固結人心,糾合眾力,又非從集會不為功。是集會者,實為民權發達之第一步…凡欲負國民之責任者,不可不習此書;凡欲團結吾國之人心,糾合吾國之民力者,不可不熟習此書。」
總統說:「民權初步是專講集會議事種種法則的經典,其直接目的在使一般國民能熟悉這些法則,以習練初步民權的運用;其間接的目的,則在藉此養成一般國民重秩序、守紀律、有組織的習性,從而團結人心,增強民力,造成有組織的現代的社會。」
肆.民權初步的內容
一.會議的定義:
「凡研究事理要求解決的,一人叫做獨思,二人叫做對話,三人以上遵照一定的規則,便叫做會議。」
二.會議的種類-會議有三種:
1.臨時集會-為應付特別事件而生者。
2.委員會-乃受高級團體命令而成,以審查所指定之事,而為之解決或為之籌備者。
3.永久會社-為一定目的而設者。
三.會議的額數問題:
1.臨時性集會不發生額數問題。
2.委員會應有過半數之人數出席,方得開會。
3.定期會開議人數規定者,從其規定;未有規定者,則以過半數為原則。
四.議事的程序-即動議、討論和表決。
「議場每行一事,其手續有三:其一動議,其二討論,其三表決。乃一線而來,無論如何複雜之程序,皆以此貫之。」
五.怎樣動議?
1.動議的定義:動議為對於事體處分的提案,是由提議者提出事件和意見,請求討論和表決。動議應有適當的理由和辦法。
2.動議的提出:動議者必先向主席討得地位後,乃能發言,動議經主席接述,並經附議後即算成立。提出動議應依下述之規定;
A.主動議得於無其他動議或事件在場時提出。
B.附屬動議得於與其有關動議進行討論中提出之,並先於其所屬之主動議,提付討論表決。
C.獨立動議除權宜問題與秩序問題外,得於無其他動議或事件在場時提出之。
3.動議之附議:動議須有附議始得成立,會場如無人附議時,主席亦可自行附議。
4.地位之取得:
A.二人以上同時向主席討取發言地位時,叫競爭地位。
B.甲會員正發言時,乙會員以問一句話為由,經主席得甲允許由乙發言,叫遜讓地位。
5.動議之收回:動議未經附議前,得由動議人收回。但經附議後,須經附議人之同意始得收回。
6.動議之分開:一動議具有數段性質者,得由主席或出席人動議,分開討論及表決。動議經分開表決後,仍應以全案提付表決。
7.複議的提出:為糾正草率的表決及不當的行為,由會員提出再加討論,叫做複議。只可在同次會議或下次會議時提出。如經過兩個會期,或已在交付執行中,便不能提出。
8.獨立動議和附屬動議:
(1).獨立動議-又名主動議。動議不關連於他動議,其效果乃呈一新問題於議場中者,叫做獨立動議。
(2).附屬動議-凡附屬於獨立動議,使之改變內容,改變討論的情況者,叫做附屬動議。計有下列七種:
A.散會議:目的在終止會議的進行。並可獨立動議。
B.擱置議:目的在從事其他議案,將原暗暫時擱置,但可恢復討論。
C.停止討論議:目的在摧促原案,即付表決。
D.定期延期議:目的在延至一定時日,使原案得完滿的討論。
E.付委議:將原案交付委員籌備或審查,使措置裕如,考慮週詳。
F.修正議:目的在修正原案。
G.無期延期議:目的在打銷原案。
附屬動議應優先於獨立動議處理,在上述附屬動議中,列在前面的應優先討論和表決。如前面的附屬動議尚未解決,後面的附屬動議便不得提出。上述的順序絕對不得顛倒。
附屬動議中,修正議最為重要,亦最為常見。修正議即就原案加入或刪除字句,而改變其內容,但應與原案有關。不得加入或刪除「不」字,致與原案完全相反。在同一時間宜以一修正案為限,俟該修正案表決後,可提出其他修正案,修正案本身亦可修正,成為「修正案之修正案」,優先於原修正案討論表決。
七.怎樣表決?
1.表決的定義:表決的用意,在於明白表示會眾的意見,以便決定對在場議案的處理方法。
2.表決的方式:計A.用聲。B.舉手。C.起立。D.分開。E.點名。F.投票。
3.表決的程序:A.關於人者,先提議先表決。B.關於事者,後提議先表決。C.關於地者,由遠至近。D.關於時者,由長至短。E.關於數者,(如人數、錢數)由多至少。
4.表決的原則:A.必須兩面俱呈。B.表決結果,須經主席宣佈。C.表決正反兩面票數相同,因為未過半數,成為否決。但如主席事先未參加表決,遇同數時,加入贊成一方,使動議通過。贊成方面多一票時,主席可加入反對方面,使成同數,而打銷動議。
八.權宜問題和秩序問題:
1.權宜問題:指在場所突然發生的事件,判斷權操於主席。
2.秩序問題:是指發言人言語離題,動議不合秩序,或主席措施不宜,由會眾所提出的糾正。
3.權宜問題和秩序問題在議程中,有超乎一切動議的優先權。權宜問題又較秩序問題優先。
4.權宜秩序問題的提出,勿須先取得發言權,可間斷他人之發言,亦無須他人附議。
伍.人民的組織與團體
一.人民團體可以分為二大類:
1.地方自治團體:是概括的、強制的。同一區域內的人民均須參加。
2.人民自動組織的人民團體,可以分為職業團體、學術團體、政治團體、宗教團體。
地方自治團體是培養人民政治力量的良好場所,也是實施憲政的基礎,人民自動組織的各種團體,就是 國父加強民族團結所要利用的小基礎,有組織民眾,加強團結的功效,人民團體健全了,民權政治便可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人民團體對民權的影響:
1.人民團體更能代表各階層利益,故人民對團體之活動熱忱更高,更易遵守團體決議,培養團體精神。
2.各人民團體均須選舉職員,共同討論各項切身問題。又足以培養人民的政治能力。
3.各階層人民的意見,由各團體歸納集中,全國的民意可獲得迅速而正確的反應。
4.人民團體內部的事務,各自設法解決了,可以減輕政府的工作。
陸.改革農業社會的習性
總統指示我國民族有兩種特別性質:
一.是大陸國家的習性-安土重遷和安居樂業的心理,缺乏積極進取,協同合作與主動的精神。
二.是農業社會的習性-壞在狹小淺陋和偷墮自私,工作上不懂分工,精神上不知團結奮鬥,觀念上重私輕公,有家無國。
農業社會 總統指示病態有十:1.輕忽時間。2.不重數字。3.不知奮勉向上。4.消極頹唐。5.不分本末,不求重點。6.消耗浪費。7.反科學。8.反組織。9.反紀律。10.因循茍且,推諉塞責。
我們要以工業社會的精神來改造上述病態,即1.要重視時間。2.要重視數字。3.要競賽向上。4.要澈底務實。5.要有本末先後。6.要有重點中心。7.要有創造發明。8.要戒除浪費。9.要負責服務。10.要根據科學。11.要注重組織。12.要重視紀律。
【名詞解釋】
1.民權初步:民權初步一書,實即會議之學。係民國六年 國父在上海所著。 國父列為建國大綱第三卷社會建設。民權初步便是說明集會結社討論選舉的方法。
2.會議:三人以上循一定的規則,集思廣益,研究事理,尋求多數意見,達成決議,解決問題,以收群力之效者,謂之會議。
3. 主動議:又名獨立動議,凡提出新事件於議場,經附議成立,由主席宣付討論,或表決者屬之。
4.附屬動議:一動議附屬於他動議,而以改變其內容或其他處理方式為目的者屬之。
5.權宜問題:即在會議進行中,提出應付意外之事的問題。處理權宜問題,不屬動議,超乎各動議順序之前,以求應付議場緊急的事件,其判定之權操於主席。
6.秩序問題:無論會員或主席,有破壞會場秩序或違背會議法規者,即發生秩序問題。除權宜問題外,非待秩序問題解決,不能恢復原討論。
社會建設
壹.意義:
1.重心-在使人民有集會議事的能力。並使人民有組織、有團體、重秩序、守紀律,以奠定民權政治的基礎。
2.實施-當以 國父的民權初步作軌範,以組織保甲及社會法定團體為基礎,以推行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的各種基層工作為要務。
就是具體而微的政治建設。
貳.民權初步的意義-實即會議之學。為 國父所著。說明集會、結社、討論、選舉的方法,以教國民民權之第一步。
叁.民權初步的作用:(即目的)
1.直接目的-使一般國民能熟悉這些法則,以習練初步民權的運用。
2.間接目的-養成一般國民重秩序、守紀律、有組織的習性,造成有組織的現代的社會。
肆.民權初步的內容
一.會議的定義:
「凡研究事理要求解決的,一人叫做獨思,二人叫做對話,三人以上遵照一定的規則,便叫做會議。」
二.會議的條件-1.要有目的。2.要選舉主席和記錄。3.要依照會議常規來處理有關事務。
三.會議的種類-會議有三種: 1.臨時會議。 2.委員會議。 3.定期會議。
四.會議的額數問題: 1.臨時性集會不發生額數問題。2.委員會應有過半數之人數出席,方得開會。3.定期會開議人數規定者,從其規定;未有規定者,則以過半數為原則。
五.議事的程序-1.動議。2.討論。3.表決。
「議場每行一事,其手續有三:其一動議,其二討論,其三表決。乃一線而來,無論如何複雜之程序,皆以此貫之。」
六.附屬動議-凡附屬於獨立動議,使之改變內容,改變討論的情況者,叫做附屬動議。計有下列七種:
A.散會議:停止討論而散會。
B.擱置議:先討論其他議案,暫時擱置。
C.停止討論議:停止討論,即付表決。
D.定期延期議:延至一定時日。
E.付委議:交付委員研辦。
F.修正議:修正原案。
G.無期延期議:即打銷原案。
附屬動議在前者,應優先討論及表決。
六.怎樣表決?
1.表決的定義:表決的用意,在於明白表示會眾的意見,以便決定對在場議案的處理方法。
2.表決的方式:計A.用聲。B.舉手。C.起立。D.分開。E.點名。F.投票。
3.表決的程序:A.關於人者,先提議先表決。B.關於事者,後提議先表決。C.關於地者,由遠至近。D.關於時者,由長至短。E.關於數者,(如人數、錢數)由多至少。
4.表決的原則:A.必須兩面俱呈。B.表決結果,須經主席宣佈。C.表決正反兩面票數相同,因為未過半數,成為否決。但如主席事先未參加表決,遇同數時,加入贊成一方,使動議通過。贊成方面多一票時,主席可加入反對方面,使成同數,而打銷動議。
七.權宜問題-凡會場之意外事件,均屬權宜問題。
八.秩序問題-議案進行中,如言語離題,動議不合秩序,均構成秩序問題。
權宜及秩序問題,超越一切附屬動議,權宜問題更較秩序問題優先。
第五節 政治建設
【內容提要】
壹.政治建設的意義及範圍
一.政治建設的意義:
政治建設實即國家建設。「當以建國大綱為政治建設的法典,以民政、財政、教育、建設、軍事為政治建設的內容,以訓練人民行使四權為政治建設的起點。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實際上本來是不能嚴格劃分的,社會建設是政治建設的基礎,社會建設有了良好的成績,政治建設就有了確實的憑藉。」
二.政治建設的範圍: 政治建設有分為廣義和狹義的。
1.廣義的-包括 國父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全部遺教。
2.狹義的-「『建國大綱』就是 國父關於政治建設最簡要切實的寶典。而『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為其補充的規定,至於『五權憲法』則為政治建設所要建設的理想制度。前兩種是講政治建設的步驟或方法,而五權憲法則是 國父苦心創立的政治理想和制度。」
本節所講的政治建設係指狹義的而言,地方自治及五權憲法已於民權主義中敘述,此處僅就建國大綱略作介紹。
貳. 建國大綱的內容
一.建國大綱全文:共二十五條,於民國十三年四月十二日頒布,「以掃除障礙為開始,以完成建國為依歸,所謂本末先後秩然不紊也。」
二.建國之依據:「國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建設中華民國。」
三.建設之目的:
1.民生自由:「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故對於全國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展,以裕民衣。建築大計劃各式屋舍,以樂民居。修治道路運河,以利民行。」
2.民權平等:「其次為民權,故對於人民之政治智識能力,政府當訓導之,以行使其選舉權,行使其罷免權,行使其創制權,行使其複決權。」
3.民族獨立:「其三為民族,故對於國內之弱小民族,政府當扶植之,使之能自治。對於國外之侵略強權,政府當抵禦之,並同時修改各國條約,以恢復我國際平等,國家獨立。」
三民主義中之順序為民族、民權、民生;建國大綱則中說:「建設之首要在民生,其次為民權,其三為民族」之理由:
1. 國父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要救中國,首先便要推翻滿清,並取消不平等條約,爭取民族國家之主權獨立;然後才能實行民權,進而開發富源發展生產,以改善人民之生活,故其順序為民族、民權、民生,此乃救國之順序。
2.民國既立,自應首先發展民生建設,安定民生;然後才能普及民權,民生既安定,民權又普及,民族亦必繁衍強大。故建國大綱規定:「建設之首要在民生,其次為民權,其三為民族」,此乃建國之順序。
四.建國三程序:建設之程序分為三期:一曰軍政時期。二曰訓政時期。三曰憲政時期。亦即革命方略中所訂之革命程序。
1.軍政時期:「實行軍法之治,以黨救國。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掃除國內之障礙,一面宣傳主義以開化全國之人心,而促進國家之統一。」此期主要的工作一是軍事,一是宣傳。
2.訓政時期:凡一省底定之日,則為訓政開始之時,而軍政停止之日,又凡一省全省之縣皆達完全自治,則為憲政開始之時,故訓政乃以省為單位,不以全國為單位。訓政時期實行約法之治,以黨治國。此時建設開始,一方面訓練人民行使四權,以培養人民自治能力;一方面中央與地方採均權制,以確立政治制度。此期之實際工作為A.建立地方自治。B.推行五大建設。
3.憲政時期:是以民治國,還政於民,而民治、民有、民享的國家於以完成。憲政時期可分為兩階段:
(1).憲政開始時期:凡一省全數之縣皆達完全自治者,則為憲政開始時期。國民代表會得選舉省長為本省自治之監督,中央與省之權限採均權制度。縣為自治之單位,省立於中央與縣之間,以收連絡之效。中央政府完成設立五院,以試行五院之治。
(2).憲政完成時期:全國有過半數省份達憲政開始時期,即過半數省份之地方自治完全成立時期,則開國民大會決定憲法而頒布之。憲法頒布後,中央統治權則歸於國民大會行使之。憲法頒布之日,即為憲政告成之時,國民政府於選舉完畢後三個月解職,而授政於民選之政府,是為建國大功之告成。
叁. 國父規定革命建國分為三期及必須實行訓政的理由
一.革命建國劃分為三期的理由:
為什麼要把革命建國劃分為三個時期? 國父說:「蓋不經軍政時代,則反革命之勢力無由掃蕩,而革命之主義亦無由宣傳於民眾,以得其信仰與同情。不經訓政時代,則大多數人民久經束縛,雖驟被解放,初不知其活動之方式,非墨守其放棄責任之故習,即為人利用於反革命而不自知。前者之大病在革命之破壞不能了澈,後者之大病在革命之建設不能進行。」
二.中國必須實行訓政的理由;
有人說中國人知識太低,不適實行共和。 國父說:「中國今日之當共和,猶幼童之當入塾讀書,然入塾必要有良師益友以教之,而中國人民今日初進共和之治,亦當有先知先覺之革命政府以教之。此訓政之時期,所以為專制入共和之過渡所必要也。」故 總統說:「這三個時期的工作,不能混淆,層次不能躐等。」
【名詞解釋】
1.建國大綱:建國大綱是 國父關於政治建設最簡要切實的寶典。全文共二十五條,於民國十三年四月十二日發表。以掃除障礙為開始,以完成建設為依歸,把革命建國程序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並詳列每一時期的工作內容。
2.計劃政治:所謂計劃政治,就是推翻專制後,不立即實行憲政,先有計劃的推行訓政,再由訓政進入憲政的意思。
3.軍政時期: 國父在建國大綱中規定革命的程序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在軍政時期實行軍法之治,是以黨救國的時期。此時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掃除國內之障礙,一面宣傳主義以開化全國之人心,而增進國家之統一。」務期反革命勢力得以澈底掃除,革命主義得以厚植人心,以便著手建設,實施訓政,然後步入憲政的坦途。
4.訓政時期:建國大綱中,革命的程序的第二個時期是訓政時間。凡一省底定之日,則為訓政開始之時,而軍政停止之日。訓政時期實行約法之治,以黨治國。此時建設開始,一方面訓練人民行使四權,以培養人民自治能力;一方面中央與地方採均權制,以確立政治制度。此期之實際工作為A.建立地方自治。B.推行五大建設。俟全省之縣皆達完全自治者,則訓政時期結束,而憲政時期開始。
5.憲政時期:憲政時期是國民革命的程序的第三個時期,是以民治國,還政於民,而民治、民有、民享的國家建設完成。
6.政治建設:建國大綱為政治建設的法典,民政、財政、教育、建設、軍事各種業務為為政治建設的內容,以訓練人民行使四權為政治建設的起點。政治建設開始,就要實行地方自治,先以縣為自治單位。再選舉國民代表,組織代表會,參預中央政事。中央當設立五院,由國民大會決定憲法,實行全民政治。
【表 解】
政治建設
壹.意義-實即國家建設。當以建國大綱為政治建設的法典,以民政、財政、教育、建設、軍事為政治建設的內容,以訓練人民行使四權為政治建設的起點。」
貳.範圍:政治建設有分為廣義和狹義的。
1.廣義的-包括 國父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全部遺教。
2.狹義的-建國大綱是最簡要切實的寶典。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為其補充的規定,『五權憲法』則為政治建設所要建設的理想制度。前兩種是講政治建設的步驟或方法。
叁.與社會建設的關係-社會建設是具體而微的政治建設,也就是政治建設的基礎。社會建設有了良好的成績,政治建設就有了確實的憑藉。
肆.建國大綱內容
一.全文:共二十五條,於民國十三年四月十二日頒布,以掃除障礙為開始,以完成建國為依歸,所謂本末先後秩然不紊也。
二.建國之依據:國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建設中華民國。
三.建設之目的:
1.民生自由: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故對於全國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
2.民權平等:其次為民權,對於人民之政治智識能力,政府當訓導之,以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
3.民族獨立:其三為民族,對於國內之弱小民族,政府當扶植之,使之能自治。對於國外之侵略強權,政府當抵禦之,並同時修改不平等條約,以恢復我國際平等獨立地位。
四.建國三程序:
(一).這三個時期的工作,不能混淆,層次不能躐等之原因:
1.不經軍政時代-反革命之勢力無由掃蕩,而革命之主義亦無由宣傳於民眾。
2.不經訓政時代-大多數人民久經束縛,雖驟被解放,初不知其活動之方式。
(二).分期:
1.軍政時期:
A.實行軍法之治,以黨救國。
B.此期主要的工作:a.軍事-用兵力以掃除國內之障礙。
b.宣傳-宣傳主義以開化全國之人心。
2.訓政時期:
A.實行約法之治,以黨治國,此時建設開始。
B.時間起迄:
起-一省底定之日,軍事時期停止,訓政開始。
迄-一省之縣皆達完全自治,訓政時期停止,憲政時期開始。
C.訓政時期以省為單位。
D.此期實際工作為A.建立地方自治。B.推行五大建設。
3.憲政時期:
A.以民治國,還政於民,而民治、民有、民享的國家於以完成。
B.憲政時期可分為兩階段:
a.開始時期:凡一省全數之縣皆達完全自治者。國民代表會得選舉省長為本省自治之監督。中央與省之權限採均權制度。縣為自治之單位,省立於中央與縣之間,以收連絡之效。中央政府完成設立五院,以試行五院之治。
b.完成時期:全國有過半數省份達憲政開始時期,即過半數省份之地方自治完全成立時期,則開國民大會決定憲法而頒布之。憲法頒布後,中央統治權則歸於國民大會行使之。憲法頒布之日,即為憲政告成之時,國民政府於選舉完畢後三個月解職,而授政於民選之政府,是為建國大功之告成。
第六節 經濟建設
【內容提要】
壹.經濟建設的意義
一.經濟建設的意義:
經濟建設在 國父的建國方略中,稱之為物質建設。「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所以經濟建設是五大建設的重心,也是一切建設之根本。其目的在開發富源,振興實業,平均財富,以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利,促成國家的富強。
二. 國父著作實業計劃的動機:
建國方略第二卷物質建設又名實業計劃,是我國經濟建設的藍圖。是 國父用英文寫的,於民國十年發表,全名是「國際共同開發中國實業計劃書」主張利用歐戰結束後各國過剩的資本和人才,共同向中國投資,以開發中國的富源。
三.經濟建設的重要:
「一個國家如果不能自立或繼續發展,就不能獨立生存於世界!我們中國當前的國難,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最嚴重的莫如經濟的衰竭—全國經濟崩潰的危機。
總理在十幾年以前早就看到這種情形,覺得國家的前途非常危險,深知非發展實業,努力物質建設,決不足以充實國力,挽救危亡。所以於心理、社會和政治三種建設之外,更特別注意經濟的建設。」
四.計劃經濟的意義:
計劃經濟就是有計劃的生產,和有計劃的分配,也就是對於生產和分配,均先做有計劃的行使與管制,做到資本國家化,享受大眾化的一種經濟制度,民生主義的經濟政策便是計劃經濟。
五.錢幣革命的提出:
國父的物質建設除實業計劃外,為了解決物質建設有關「資本」的問題,乃有「錢幣革命」方略的提出,本書亦將扼要介紹。
貳.經濟建設的原則:
一.發展實業的原則: 實業計劃中 國父指示發展實業的原則有四:
1.必須最有利之途以吸收外資。
2.必應國民之所最需要。
3.必期抵抗之最少。
4.必擇地位之適宜。
二.實業經營之原則(亦即經濟建設之途徑)
實業計劃中,開發實業「應分兩路進行1.個人企業。2.國家經營。」
1.個人企業-凡企業之可以委諸個人,或其較國家經營為適宜者,應由個人經營,並由國家獎勵,而以法律保護之。
2.國家經營-凡不能委諸個人辦理,或其有獨佔性之事業,應由國家經營。
三.利用外資外才的原則:
1.必須有具體之計劃。
2.必須主權操之在我。
3.必須用於生利事業。
4.必須以外國人才訓練本國人才。
四.民生主義的經濟道理:
總統於中國經濟學說一文中指示民生主義的經濟道理,亦即民生主義的基本原則有三:
1.經濟以養民為本位:
經濟以人性為基點,以養民為本位。 國父說:「民生主義以養民為目的」,「社會進化以民生為中心」。就是這個道理。申言之,民生主義的經濟原理,不為了物而愛物,要為了民而愛物。即所謂「人民愛物」,亦即以民生為本位。
2.經濟以計劃為必要:
經濟以人性為本,故一面必須「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一面又須發揮理性與思慮的作用,對人民的欲求,予以分限。即中國經濟的道理。不取放任自由,不取階級鬥爭,而要以計劃經濟,使「資本國家化,享受大眾化」。
3.民生與國防合一:
經濟以養民為本,故一方面要開發資源,要流通物資,要儲積國富;他方面平時的農民就是戰時的士兵,平時的儲積,就是戰時的資糧。平時的民生工業,就是戰時的國防工業。申言之,民生主義的經濟,要使民生與國防合為一體。
叁.實業計劃的內容
實業計劃的內容,可以分為十大綱領、六大計劃,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十大綱領:
1.交通:修築鐵路十英里(即十六萬公里)。公路一百萬英里。修浚運河二。新開運河七。整治河流九。增設電話電報及無線電設備,使遍於全國。
2.商港:沿海建頭等港。(青河灤河間建北方大港。乍浦澉浦間建東方大港,及改建廣州為南方大港)。四個二等港。(營口、海州、福州、欽州)。九個三等港。(葫蘆島、黃河港、煙臺、寧波、溫州、廈門、汕頭、電白、海口。十五個漁業港,並於內河建商場船塢多處。
3.都市:於鐵路中心及終點並商港,建新式市街,各具公用設備。
4.水力:對於內陸及高圓河川,利用水力以發電。
5.工業:設製鋼、水泥…各種工廠。
6.礦業:鐵、煤、石油、銅、錫、金等之開採。
7.農業:包括防洪、灌溉、肥料、機器、耕種及增加耕地。
8.灌溉:蒙古新疆等地。
9.森林:各上游造林。
10.移民:東北”西北、及西藏。
二.六大計劃:
(一).第一計劃-開發中國北方及西北計劃,以北方大港為中心。計分五部:
1.建築北方大港-北方大港位渤海灣內,即在大沽口、秦皇島兩地中途,青河、灤河兩淡水河間,築一不凍港。以為北方鹽煤之出口,歐亞線之終點,且為移民西北之起點。
2.北方鐵路系統-西北鐵路系統由北方大港起,以達多倫諾爾。由多倫諾爾分八線展至西北各地,計長七千英里。
3.殖民蒙古新疆。
4.整治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等,並開運河。
5.開發直隸、山西煤礦鐵礦,並設立煉鋼廠。
(二).第二計劃-開發中國中部富源,以東方大港為中心。計分五部:
1.建築東方大港-國父實業計劃中之東方大港有二處。即:
A.計劃港:在杭州灣內,乍浦岬與澉浦岬之間。
B.上海港:以上海為東方大港,就現有上海港予以改良。
2.整治揚子江。(分六節進行。即由海上深水起,而黃浦江、而江陰、蕪湖、東流、武穴、至漢口止)。
3.建設內河商埠。(鎮江、南京、蕪湖、安慶、鄱陽港、武漢)。
4.改良長江各支流及上游。
5.建立大水泥廠。
(三.).第三計劃-開發中國南部富源,以南方大港為中心。計分五部:
1.改良廣州為南方大港-廣州地位重要。既位於可容航行之三江會劉一點,又位海洋航運之起點,應建為南部地方之世界港。
2.改良廣州水路系統-包括廣州河港、西江、北江、東江、四項。
3.建設西南鐵路系統-以廣州為終點。全長七千三百英里。
4.建設沿海商埠及漁業港-四個二等港,(營口、海州、福州、欽州)九個三等港,十五個漁業港。
5.建立造船場-建造海洋船舶一千萬噸。
(四).第四計劃-為全國鐵路系統計劃:
1.中央鐵路系統-以北方、東方兩大港為終點,分二十四線。全長二萬六千六百英里。
2.東南鐵路系統-以東方大港、南方大港及其間之二三等港為終點,分十三線。全長九千英里。
3.東北鐵路系統-於嫩江與松花江合流處之西南,設一新鎮名為東鎮,以此為中區,分二十線。全長九千英里。
鐵路系統-。全長九千英里。
4.擴張西北鐵路系統-蒙古地方如能得鐵路之便,必能取代阿根廷供給世界肉類之地位,計分十八線,全長一萬六千英里。
5.高原鐵路系統-當他部鐵路系統完全成立,然後興建此高原境域之鐵路。計分十六線。全長一萬一千英里。
6.設機關車客貨車製造廠。
(五).第五計劃 據近世文明言,生活之物質條件,共有五種。即食、衣、住、行、印刷是也。第五計劃以發展民生工業為中心,計分五部
1.糧食工業。
2.衣服工業。
3.居室工業。
4.行動工業。
5.印刷工業。
(六).第六計劃 以開發礦業為中心。計分七部:
1.鐵礦(除山西河北外,應及於其他各地)。
2.煤礦(開始時應年產二萬萬噸)。
3.石油礦。
4.銅礦。
5.特種礦如錫、金、玉、銻、鎢、汞等。
6.製造礦業機械及工具。
7.於礦區設冶礦廠。
以上六個計劃,前三者是就地理著眼。後三者是就實業著眼。
肆.實業計劃的目的
一.利用戰時宏大規模之機器,及完全組織之人工,以助長中國實業之發達。
二.幫助各國戰後工人問題之解決。
三.謀各交戰國之再造,恢復各國戰前經濟之原狀,亦即恢復其繁華與安適。
四.同時解決世界三大問題,即國際戰爭、商業戰爭與階級戰爭。
伍.實業計劃與國防計劃
總統說:「國父所著的實業計劃,其實就是一部偉大的國防計劃。如那裡要開河道海,港那裡要構成鐵路網的中心,又應如何開採煤鐵礦產,興辦士敏土廠、煉鋼廠、機械製造廠、造船廠、造車廠,以及如何發展食衣住行等工業,怎樣移民於西北,怎樣發展農業與水利,都是著眼於國防上的需要,為國家民族策長治久安之圖。名目上雖說是什麼東方大港、北方大港、南方大港、漁業港,其實都是軍港;所有鐵路中心和終點,其實都是國防戰略上軍隊集中的地點。實業計劃中一切的項目,無不有重大的國防意義,所以實業計劃,實質上就是一個偉大的國防計劃。」
陸.實業計劃與世界三大問題
一.國父於實業計劃結論中有云:「世界有三大問題,即國際戰爭、商業戰爭與階級戰爭是也。在此國際發展實業計劃中,吾敢為此世界三大問題而貢一實行之解決。」是則國父認為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可以解決世界三大問題。
二.國父所持之理由如下:
1.如果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各國都向中國投資,不必相互傾軋或劃分勢力範圍,則可消滅國際戰爭於無形。
2.亞當斯密派之經濟學者,提倡個人自由競爭,故引起商業戰爭,如能按「實業計劃」發展中國經濟事業以經濟集中,代替自由競爭,且由各國合作進行,自可消滅商業戰爭於無形。
3. 國父在發展中國實業計劃中,「提議以工業發展所生之利益,其一須攤還借用外資之利息,二為增加工人之工資,三為改良與推廣機器之生產。除此數種外,其餘利益,須留存節省各種用品及公用事業之價值,如此人民將一律享受近代文明之樂矣。」「簡括言之,此乃吾之意見,蓋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而調和此兩種人類進化之經濟力,使之互相為用,以促進將來世界之文明也。」如此馬克思所描繪之階級戰爭自可消滅於無形。
柒.實業計劃的精神(亦即特點、精義)
實業計劃就是一個偉大的國防計劃,所有鐵路中心和終點,都是國防戰略上軍隊集中的地點。實業計劃中一切的節目,無不有重大國防意義為軍事而準備的。所以總統在中國經濟學說一文中,指示實業計劃的精神有五:
第一.實業計劃是規定中國經濟建設,要以廣大的大陸為基點,以繁榮的海港為出口。平時通商以海港為門戶;戰時抗敵據大陸為後方。民生與國防合一,在此意義上至為顯明。
第二.實業計劃以交通農礦為最根本的事業。 國父曾云:「交通為實業之母」,又云:「農礦為工業上供給原料之主要泉源」。實業計劃中,如鐵路海港之修築,水利之講求,礦產之開發,莫不著眼於此。
第三.實業計劃注重人口之平均分配。把東南稠密的人口,移殖到西北及西南,使大陸各地的人口得以平均。一方面可以充實邊防,另一方面可以減輕內地人口壓力,改善國民的生活。
第四.實業計劃要使工業和農礦互相聯繫。中國工業為了接近資源,獲得銷路,適應人口需要,應在大陸各地普遍發展,然後都市與農村才可平衡調和,生活水準亦可逐漸拉平。
第五.實業計劃是要中國海陸平均發展,要中國各地平均發展。 國父的眼光注意到大陸的每一角落,陸上海上兼籌並顧,水陸交通普遍建設,腹地邊疆同等重視,都市農村平衡發展。
捌.錢幣革命
一.錢幣革命的意義:
以紙幣代替金銀硬幣,由國家制定法令,以人事速其進行,是謂錢幣革命。
二.錢幣革命的方法:
1.由國家制定以紙幣為錢幣之法令,貶金銀為貨物,國家收支,市場交易,都用紙幣,禁用金銀。
2.現用之金銀貨幣,只准向紙幣發行局兌換紙幣,不准在市面流行。
3.設立鑄幣局,製造輔幣,以及紙幣發行局、紙幣收銷局等機關。
4.鼓吹錢幣革命,輔助政府實行。
【名詞解釋】
1.實業計劃:建國方略第二卷物質建設又名實業計劃,是我國經濟建設的藍圖。是 國父用英文寫的,於民國十年發表,全名是「國際共同開發中國實業計劃書」主張利用歐戰結束後各國過剩的資本和人才,共同向中國投資,以開發中國的富源。
2.物質建設:為 國父建國方略第二卷,係 國父於歐戰結束時用英文所寫,於民國十年發表,全名是「國際共同開發中國實業計劃書」,簡稱實業計劃。內分為十大綱領、六大計劃,是我國物質建設的藍圖。
3.經濟建設: 國父建國方略中稱為物質建設。 總統在五大建設中稱之為經濟建設,是一切建設的根本。
4.北方大港:因為現在北方最大的商港-天津,冬季結冰,兼之海河水淺,故 國父 主張在渤海灣內,即在大沽口、秦皇島兩地中途,青河、灤河兩淡水河間,築一不凍之世界港。國父命名為北方大港。
5.東方大港:因為現在我國最大商港-上海,有諸多缺點:如揚子江口有暗沙曰神灘,阻礙往來交通,兼之黃浦江日形淤塞。故 國父主張於杭州灣內,乍浦岬與澉浦岬之間,新闢一個世界港,名曰東方大港。故 國父另有改良計劃。故東方大港有二:一為 國父之計劃港,一為改良上海港。
6. 南方大港: 國父之南方大港,即改良廣州港,為南方大港。
7.關鍵及根本工業:即實業計劃第一計劃至第四計劃及第六計劃所云建築北方、東方、南方三大世界港,及建築鐵路十萬英里,開採各種礦產是。蓋彼此互相關聯,舉其一有以利其餘也。例如北方大港之築,用為國際發展實業之策源地,中國與世界之關鍵,亦繫乎此。此為中樞,其餘四事旁屬焉。
8.工業本部:所謂工業本部者,乃以個人及家庭生活所必需,且生活安適之所由得。至其內容則包括第五計劃之食、衣、住、行、印刷等五種工業。
9.錢幣革命:所謂錢幣革命,就是改革貨幣穩定金融,增加經濟能力的一種政策。主張以紙幣代替金銀硬幣,由國家制定法令,以人為的力量,加速其進行。為 國父所主張
10.土地增值稅:土地由於人口繁殖、交通改良、工商業發達等社會的原因,增高價格,在地主為不勞得利,所以歷來學者皆主張課以特別稅。我國土地法及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都有此項規定。其稅率為:
A.土地漲價總數額超過原定地價,或前次移轉時申報之現值數額未達百分之一百者,就其漲價總數額徵收增值百分之二十。
B.土地漲價總數額超過原定地價,或前次移轉時申報之現值數額未達百分之一百以上未達百分之二百者,除按前款規定辦理外,其超過部分徵收增值稅百分之四十。
C.土地漲價總數額超過原定地價,或前次移轉時申報之現值數額未達百分之二百以上未達百分之三百者,除按前款規定辦理外,其超過部分徵收增值稅百分之六十。
D.土地漲價總數額超過原定地價,或前次移轉時申報之現值數額未達百分之三百以上者,除按前款規定辦理外,其超過部分徵收增值稅百分之八十。
【表 解】
經濟建設
壹.意義:
1.即物質建設,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故經濟建設是一切建設之根本。
2.重點在於實行實業計劃,以發達國家實業,從而實現民生主義的理想,以解決人民的生活,增進人民的福利,促成國家的富強。
貳.有關經濟建設的原則:
一.發展實業的原則:
1.必須最有利之途以吸收外資。
2.必應國民之所最需要。
3.必期抵抗之最少。
4.必擇地位之適宜。
二.中國實業之開發實業「應分兩路進行:
1.個人企業-凡事務之可以委諸個人,或其較國家經營為適宜者,應由個人經營,並由國家獎勵,而以法律保護之。
2.國家經營-凡不能委諸個人辦理,或其有獨佔性之事業,應由國家經營。
三.利用外資外才的原則:
1.借用外資的原則-A.發展之權操之在我。B.必須用之於最有利之事業。
2.借用外才的原則-僱用外國人才,受僱期間,應訓練本國人才以資接替。
四.經濟建設的三大原則:
1.此為 總統於中國經濟學說一文中指示者,亦即民生主義經濟的道理,也可說是民生主義的基本原則。
2.內容:
1.經濟以人性為基點,以養民為本位。
2.經濟以計劃為必要,使「資本國家化,享受大眾化」。
3.民生與國防合一,面要開發資源,流通物資,儲積國富;平時為戰時之準備。
叁.實業計劃的內容:實業計劃的內容,可以分為十大綱領、六大計劃。一.十大綱領:
1.交通:修築鐵路十英里(即十六萬公里)。公路一百萬英里。修浚運河二。新開運河七。整治河流九。增設電話電報及無線電設備,使遍於全國。
2.商港:建
三個頭等港-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南方大港。
四個二等港-營口、海州、福州、欽州。
九個三等港-葫蘆島、黃河港、煙臺、寧波、溫州、廈門、汕頭、電白、海口。
十五個漁業港,並於內河建商場船塢多處。
3.都市。
4.水力。
5.工業。
6.礦業。
7.農業。
8.灌溉。
9.森林:各上游造林。
10.移民。
二.六大計劃:
(一).第一計劃-開發中國北方及西北計劃,以北方大港為中心。計分五部:
1.建築北方大港。
2.北方鐵路系統。
3.殖民蒙古新疆。
4.整治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等,並開運河。
5.開發直隸、山西煤礦鐵礦,並設立煉鋼廠。
(二).第二計劃-開發中國中部富源,以東方大港為中心。計分五部:
1.建築東方大港-國父實業計劃中之東方大港有二處。即:
A.計劃港:在杭州灣內,乍浦岬與澉浦岬之間。
B.上海港:以上海為東方大港,就現有上海港予以改良。
2.整治揚子江。
3.建設內河商埠。
4.改良長江各支流及上游。
5.建立大水泥廠。
(三.).第三計劃-開發中國南部富源,以南方大港為中心。計分五部:
1.改良廣州為南方大港。
2.改良廣州水路系統。
3.建設西南鐵路系統。
4.建設沿海商埠及漁業港。
5.建立造船場-建造海洋船舶一千萬噸。
(四).第四計劃-為全國鐵路系統計劃:
1.中央鐵路系統-以北方、東方兩大港為終點,分二十四線。全長二萬六千六百英里。
2.東南鐵路系統-以東方大港、南方大港及其間之二三等港為終點,分十三線。全長九千英里。
3.東北鐵路系統-於嫩江與松花江合流處之西南,設一新鎮名為東鎮,以此為中區,分二十線。全長九千英里。
鐵路系統-。全長九千英里。
4.擴張西北鐵路系統-蒙古地方如能得鐵路之便,必能取代阿根廷供給世界肉類之地位,計分十八線,全長一萬六千英里。
5.高原鐵路系統-當他部鐵路系統完全成立,然後興建此高原境域之鐵路。計分十六線。全長一萬一千英里。
6.設機關車客貨車製造廠。
(五).第五計劃 據近世文明言,生活之物質條件,共有五種。即食、衣、住、行、印刷是也。第五計劃以發展民生工業為中心,計分五部
1.糧食工業。
2.衣服工業。
3.居室工業。
4.行動工業。
5.印刷工業。
(六).第六計劃 以開發礦業為中心。計分七部:
1.鐵礦(除山西河北外,應及於其他各地)。
2.煤礦(開始時應年產二萬萬噸)。
3.石油礦。
4.銅礦。
5.特種礦如錫、金、玉、銻、鎢、汞等。
6.製造礦業機械及工具。
7.於礦區設冶礦廠。
以上六個計劃,前三者是就地理著眼。後三者是就實業著眼。
第六章結論⇢第六章 結論 (三民主義精粹結論及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表解)
附記:
1.有關 1899年清朝時期的面貌…影片載自LINE…
1-1有關 大陸1938年抗戰時期之鐵路運輸軍對隊抗戰狀況的面貌…影片載自LINE…
1-2.有關現代中國現代化火車站…影片載自LINE..
1-3.有關現代中國渤海隧道建設…影片載自LINE..
1-4.有關現代中國未來要通往臺灣之鐵路建設…影片載自LINE..
2.有關黃埔陸軍官校--影片載自LINE
1924年 孫中山: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 (黃埔軍校開學典禮)
4.有關中國的鐵路運輸與農民...影片載自LINE...
有關中國與美國之基建比較..112.6.7日影片載自LINE...
部落格中有關三民主義精粹 陳祖榮 編著之閱讀後紀錄:
⇢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
⇢五大建設(心理、倫理、社會、政治、經濟建設)
⇢第六章 結論 (三民主義精粹結論及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表解)
部落格中有關 之紀錄:
⇢天路?(大陸現今在交通上完成國父的實業計劃-有關交通上的建設?)
⇢人民要生活,政府有效施政? ⇢治國? ⇢我是誰?
⇢道德教育
⇢哲學?
國父紀念歌 作詞:戴傳賢 作曲:黎錦暉
我們國父 首創革命 革命血如花 推翻了專制 建設了共和 產生了民主中華民國新成 國事如麻 國父詳加計劃 重新改造中華
三民主義 五權憲法 真理細推求 一世的辛勞 半生的奔走 為國家犧牲奮鬥 國父精神 永垂不朽 如同青天白日 千秋萬世長留
民生凋敝 國步艱難 禍患猶未已 莫散了團體 休灰了志氣 大家要互相勉勵 國父遺言 不要忘記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須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