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精粹 陳祖榮 編著 民國66年元月再版 |
民生主義
三民主義精粹 陳祖榮 編著 民國66年元月再版
目錄
第一章 三民主義總論(資料在此⇢三民主義總論)
第一節 三民主義的意義
第二節 三民主義的創立
第三節 三民主義的時代背景
第四節 三民主義的思想淵源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國民革命
第二章 民族主義 (資料內容在此⇢民族主義)
第一節 民族與國家
第二節 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
第三節 民族主義與民族地位之恢復
第四節 民族主義的對內對外主張
第五節 民族主義與反共抗俄
第六節 民族主義與有關主義之比較
第三章 民權主義 (資料內容在此⇢民權主義)
第一節 民權主義的概念
第二節 革命民權與天賦人權
第三節 自由與平等
第四節 直接民權與間接民權
第五節 權能區分
第六節 五權憲法
第七節 地方自治,均權制度與政黨政治
第八節 民權主義與有關主義之比較
第四章 民生主義
第一節 民生的概念
第二節 平均地權
第三節 耕者有其田
第四節 節制資本
第五節 發達國家資本
第六節 民生六大需要
第七節 民生主義與有關主義之比較
第四章 民生主義
第一節 民生的概念
【內容提要】
壹.民生的意義
一.何謂民生?
國父說:「民生兩個字是中國向來用慣了的名詞;我們常說甚麼國計民生,不過我們所用的這句話,怕多是信口而出,不求甚解,未見得含有多少意義的。但是今日科學大明,在科學範圍之內,拿這個名詞來用之於社會經濟,就覺得意義無窮了。我今天就拿這個名詞來下一個定義,可以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我現在就用『民生』這兩個字,來講外國近百年來所發生的一個最大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社會問題。」
國父上面的話,我們試加分析,可得如下之了解:
1.民生一詞,一方面是指個人的生活問題。-人民的生活;它方面又是指團體的生存問題。-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
2.民生二字,要用在社會經濟方面,民生問題就是社會問題。 國父所說外國近百年所發生的大問題,是指工業革命所發生的社會問題。
3.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四語,各家解釋不同, 總統說:民生雖分為四個方面,而生活實為其他三者之總表現,蓋生存重保障,生計重發展,生命重繁衍,而凡達成保障、發展、繁衍之種種行為便是生活。換言之,生活即是人生一切活動之總稱。
二.工業革命與民生主義
國父所說外國近百年所發生的問題,乃指工業革命後,所產生的社會問題。茲分述工業革命之意義、特徵及影響如次:
(一)工業革命的意義:
1.由過去的手工藝變為機械工業。
2.由家庭工業變為工廠工業制度。
3.鄉村人口減少,城市人口增加。
(三).工業革命的影響:
1.使用機器大規模生產,製造品增加,人民生活水準賴以提高。
2.因為自由競爭,於是資本集中,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大資本家興起,階級對立尖銳。
3.由於資本主義發達,貧富階級懸殊,於是產生許多社會問題。如失業問題,女工童工的問題等。
三.中國民生問題發生原因
實業革命不僅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發生問題,同時也影響到機器工業落後之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過剩情況下,必須向外覓求商品推銷市場和原料供給地,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形成為帝國主義,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而工業又不發達,生產不足,遂成為帝國主義之目標,不僅領土被占,主權喪失,而利權外溢,民生凋敝,這便是中國民生問題發生的原因。
四.中國民生問題與外國社會問題之不同:
1.外國生產過剩,我國生產不足;外國是貧富不均,我國是大貧小貧。
2.我國土地分配不均,資本問題卻正在萌芽。
3.外國工業已發達,我國必須發達工業以求富。
4.外國只求財富之平衡,我國民生主義主張平均地權,節制資本是在防患於未然。
五.歐美社會主義解決民生問題之辦法:
(一).激烈派-馬克思主張無產階級勞工,用革命手段,激烈方法,來解決一切政治經濟問題,以達到經濟公有的目的。
(二).和平派-社會黨主張用政治妥協的手段,去解決社會問題。其所採之方法有四。即:
1.社會與工業之改良。
2.交通運輸收歸國有。
3.徵收直接稅。
4.分配社會化。
六.社會問題與社會主義之關係:
國父說:「因為機械發明以後,經過了實業革命,成為社會革命,於是產生了社會主義。」亦即社會問題發生了之後,便有學者想出許多方法去解決,於是產生了社會主義,可見社會主義就是用來解決社會問題的主義。
七. 國父解決我國民生問題的方法
1.根據事實決定辦法:
國父認為解決民生問題,一定要根據事實,不能單憑學理。我國民生問題的事實是:生產落後,人民普遍貧窮;地權分配不均,地主不勞而獲;資本主義尚未發生,貧富懸殊未著。根據這些特性, 國父乃創立民生主義,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藍本。
2.求富求均同時並進—民生主義求富求均同時並進。為了求富,採用科學,以發達實業;但預防財富分配不均,則採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的方法以預防之。
貳.民生主義的意義
國父說:「民生主義要大家有飯吃,大家有衣穿。」又說:「民生主義以國利民福為旨歸。」所以可以說民生主義是採用機器,發達生產,並用溫和漸進的手段,平均財富,來改善全國人民的生活,滿足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需要的主義。
國父說:「民生主義要大家有飯吃,大家有衣穿。」又說:「民生主義以國利民福為旨歸。」所以可以說民生主義是採用機器,發達生產,並用溫和漸進的手段,平均財富,來改善全國人民的生活,滿足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需要的主義。
叁.民生主義的演進
一.民生思想的發生:
民前十八年上書李鴻章以「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四端向李氏建議。民前十七年香港興中會宣言「興大利以厚民生….必使吾中國四百兆生民各得其所。」 國父民生思想蓋於是時即已萌芽。
二.民生主義的創立
國父著孫文學說第八章,回憶其從事革命之經過曾說:「倫敦脫險(1896年)後,則暫留歐洲…兩年之中,所見所聞,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於極樂之鄉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予欲為一勞永逸之計,乃採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
民十二年,國父著中國革命史,回憶第一次遊歐洲時採用民生主義情形說:「由是參綜社會諸家學說比較其得失,覺國家產業主義尤深穩可行。故決定以民生主義與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同時並行,將一舉成政治革命之功,並以塞經濟革命之源也。」
三.民生主義的完成:
國父三民主義演講,民生主義部分自民國十三年八月十三日至八月二十四日共四講,顯然沒有講完。未完成的部分,四十二年 總統手著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予以補充。
肆.民生主義的目的
民生主義是在解決全國人民「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需要,防止資本主義之發生,以達到「養民」為目的。
伍.科學與均富
一.民生主義的本質是「科學」。
實行民生主義的兩大手段一是發展生產,一是平均財富。要發展生產,便要採用機器,以最新的科學技術,從事工礦交通農林漁牧等地生產,要借重科學是不待說的。要平均財富,如平均地權,節制資本,都要根據社會科學的知識,才能尋出問題之癥結,用客觀的方法予以公平合理的解決。
國父說:解決民生問題,應該用甚麼方法呢?這個方法不是玄妙的理想,不是空洞的學問,是一種事實。我們要拿事實做材料,才能夠訂出方法。如果單拿學理來定方法,這個方法是靠不住的…就是因為學理有真的有假的,要經過實驗才曉得對不對。 國父所謂用事實做材料,足見民生主義是科學的。共產主義迷信馬克思的教條,盲目的清算和鬥爭,十足說明其反科學。
總統也說:「實行民生主義的兩個方法,一個是平均地權,一個是節制資本。無論平均與節制,都要用科學的方法和精神來從事。尤其是在民生的食、衣、住、行、四大需要上,去從事科學之計劃,科學之管理,與科學之發展。易言之,就是要用學的方法,來使我們的農業工業化,來使國家與私人的資本合理化。」所以民生主義的本質是科學。
二.民生主義的真諦是「均富」。
發展生產與平均財富並重,是使富而能均;人人均能富足,便可改善人民的生活。「均富」是民生主義的真諦。共產主義的清算鬥爭,使人人成為工奴、農奴、只是「均貧」。
總統說:「均富是要使人人有田種,人人能發財,但是不許個人在限田額數之外,再壟斷土地成為大地主,亦不許財主集中社會財富,成為托拉斯,而再有社會不均的現象,這就是我們革命要為窮人打不平,而使社會沒有太窮的現象。」
陸.民生主義的基本原則
民生主義的基本原則有三:
一.發展生產—即求富:
民生問題,中國不同於歐美,「歐美經濟之患再不均,中國之患在貧。貧則應開發富源以富之。」「民生主義並非均貧富之主義,乃以國家之力,發達天然實利,防資本家之專制。」【民生主義第二講】「做全國大生利之事,要中國像英國、美國一樣的富足。」
國父上李鴻章書即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主張。後來更積極主張國營實業,並且手著實業計劃一書,都是根據求富的一貫思想而來。我國民生問題最大的癥結,在於普通的貧窮,而中國人民普遍的貧窮主要原因又是由於生產落後,所以發展生產以求富,實為民生主義之第一基本原則。
二.經濟平等—即求均
國父說:「唯富而不均,則仍不免相爭,故思患預防,宜謀社會經濟之均等發展。」我國資本主義雖尚不發達,社會上街即區別並不顯著。我們要「全國人民都可以得安樂,都不致受財產分配不均的痛苦。」只須要採取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的預防措施就夠了。資本主義貧富不均的流弊就可避免。所以主張經濟平等以求均,是民生主義之第二基本原則。
三.社會安全—即求安:
民生主義的真正目的,在改善全國人民生活。民生主義是養民的;要達到養民的目的,除了滿足食、衣、住、行等等需要外,還有育和樂的問題。所謂民生主義要做到少年的人有教育,壯年的人有職業,老年的人有養活,全國男女,無論老小,都可以享安樂。這樣人人不但豐衣足食,家給人足。而且同立平等地位,富則同富,樂則同樂。當然無勞資糾紛或階級鬥爭之可言。民生主義的改善人民生活,是建立於人類互助合作的社會安全制度之上,並且是物質與精神並重,生理與心理並顧的。一面使人獲得充足的生活資料,一面維護人格的尊嚴與自由,所以社會安全實為民生主義之第三基本原則。
柒.「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 」一語的解釋
國父在民生主義第一講中曾說: 「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 。」這句話頗易引起誤解。有人以為社會主義是馬克思的,共產黨的,我們現在反共抗呃, 國父在民國十三年所講的那些話,現在不應再說了。因 國父當年講那些話是有政治動機的。其實 國父是一個偉大政治家,他在演講他手創的民生主義時當然不會因為政治的動機,而講些不由衷的話。就在同一個演講中他把馬克思的階級鬥爭,剩餘價值作過無情的批評,認為馬克思只說是一個社會病理學家,不能說是一個社會生理學家。足見 國父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是有其用意的。茲分述在下面:
一.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
民生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名詞 國父是常常並用的。 國父認為把社會主義的原文Socialism ,譯成民生主義,在意義上似較為妥當。理由如下:
1.為了正本清源:
「社會這個名詞是『梳西乙地』Society,社會學是『梳西柯羅之』Sociology,社會主義是『梳西利甚』Socialism 這三個字頭一半的英文串字,都是相同的。」但是很多人弄不清楚,其實「社會學的範圍,是研究社會的情況,社會的進化和群眾結合的現象;社會主義的範圍,是研究社會經濟和人類生計的問題,就是研究人民生計的問題。所以我用民生主義來替代社會主義,始意在正本清源。是要把這個問題的真實性質表明清楚。使一般人一聽到這個名詞之後,便可以了解。」
2.民生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本題:
我今天為什麼不學外國直接來將社會主義,要拿民生這個中國古名詞來替代社會主義呢?.....因為機器發明以後,經過了實業革命,成為社會問題,便發生了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中的最大問題,就是社會經濟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一般人的生活問題,社會主義之發生,原來是要解決人民的生活問題,所以民生主義,便可以說是社會主義的本題。
3.民生主義的範圍較大:
「本黨既服從民生主義,則所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集產主義』,均已包括在其中。」
由此可見,如就範圍言,民生主義範圍確比社會主義為廣,所以 國父又說:「民生二字,實已包括一切經濟主義。」
4.民生主義是針對我國環境所提出的主義:
民生主義的內容和西方的社會主義,仍然有著若干不同之處。西方的社會主義是西方工業革命以後的產物,其目的僅在「求均」;而民生主義則係把產業革命和社會革命同時並舉的主義。
一方面要發達生產,一方面要避免財富不均,即既「富」又「均」。民生主義是要防止社會病症的發生。西方的社會主義乃是社會病症發生之後,再謀補救之道。兩者情形有不同,故
國父譯為民生主義以示區別。
二.民生主義又名共產主義:
1.此處所指共產主義非馬克思主義:
國父說: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名詞,現在外國是一樣並稱的。民國十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但他們組織的青年團便「以社會主義為言」。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不過是若干社會主義中的一個支派而已。當時 國父說:「民生主義又名共產主義」,黨內便有同志對這句話表示懷疑。 國父說:「我們同志中何以發生這種問題呢?原因就在不明白民生主義是什麼東西。殊不知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這種共產主義的制度,並不是由馬克思才發明出來的。當原始人類發生的時候,便有這種制度,便是實行共產。」又說:「三民主義之中的民生主義,其目的就是要眾人能夠共產。」 國父所說的共產主義,是原始人類就已經實行了的,指的是共有財產這個概念,此外不涉及其他,與某一派某一家的共產主義無關,當然也不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所以民國十二年他與俄國代表越飛發表的聯合宣言中說:「孫逸仙博士以為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上均不能用於中國。因中國並無使此項共產制度或蘇維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況也。」
2.此處所指的共產主義,是民生主義式的共產主義:
蔣總統於民國四十一年發表土地國有要義一文,明白指出這句話中的共產主義,絕非馬克思的共產主義,茲摘錄於后:
「總理所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的話,究竟如何解釋?不錯, 總理曾經說過這句話,但是我要反問一句,總理有否說過「共產主義就是民生主義」的話呢?大家都曉得總理只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而並沒有說「共產主義就是民生主義」。由此可知總理所指的共產主義,是民生主義式的共產主義,而絕不是指的像俄匪現在所行的這樣共歸於盡的共產主義。這樣反轉來看,更可了解我們總理的民生主義決不同於今天俄匪式的共產主義。於此可證明總理當時所指的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的意義,乃是祉指其主義的原則,而不是指其主義的內容和方法,更不是指民生主義的目的就是今日俄匪所行之共產主義的目的。至於主義的原則,那是有很多不同與相反的主義。而其原則倒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主義的分別要在其內容方法和目的上來研究,而決不可僅在籠統抽象性的原則上來爭辯。….而共產主義是有很多種方式和多種不同的說法,也決不是僅限於現在俄匪所行的一種。因之,總理所說的『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亦可以說是指民生主義式的共產主義,當無不可。這樣,我們可以了解 總理所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的意義,並沒有錯誤。大家還要了解 總理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有其不同於現在的時候,和不同於現在的環境的。當時俄帝試行共產,還祉有六年,尤其是他們當時實行經濟政策的時候,在其外面的人,更是莫明真相,特別是其所提倡的所謂「扶助弱小民族,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的假面具,亦沒有揭穿,誰也想不倒俄國當初所謂共產的意義和目的,其後果會有像今日那樣空前絕後的浩劫發生呢?如果今天還要拿
總理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的話,來曲解民生主義,那我以為他除了甘心願充俄匪走狗或有意誣蔑 總理以外,再無其他作用可言了。我相信 總理如果至今還依然健在,看到俄帝今日這樣侵略中國與征服世界奴役人類毀滅人性的共產主義,我敢代表 總理對我們黨員說:我要首先堅決領導大家來抵抗俄帝侵略,徹底反對共產主義,並重加說明我們的民生主義,決不是俄匪式的共產主義。
三.民生主義即是大同主義:
民生主義即大同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這樣的說法,人民對於國家,不只是共產,甚麼事都可以共的。人民對於國家要什麼事都可以共,才是真正達到民生主義的目的,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三民主義的最終目的是世界大同,所以民生主義即是大同主義。
捌.何以實行民生主義可以防止社會革命
產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發達,形成了社會上貧富不均,勞資對立的現象,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因而發生了階級鬥爭與勞資對立的社會革命。
國父有鑑於我國產業革命勢在必行,為防患未然計,在資本方面主張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 ;在土地方面
主張平均地權、實施耕者有其田。蓋一方面杜絕資本私有制度的弊害,一方面振興實業,增加生產,以求得國家之富強康樂,而改善人民的生活,如此,社會上既無貧富不均的現象發生,人民又都能安居樂業,社會問題自然無由發生,社會革命和工業革命之目的,亦可同時達到,故民生主義之實行,便可防止社會革命的發生。
【名詞解釋】
1.民生主義: 國父說:「民生主義要大家有飯吃,大家有衣穿。」又說:「民生主義以國利民福為旨歸。」所以可以說民生主義是採用機器,發達生產,並用溫和漸進的手段,平均財富,來改善全國人民的生活,滿足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需要的主義。
2.民生: 國父說:「民生兩個字是中國向來用慣了的名詞;我們常說甚麼國計民生,不過我們所用的這句話,怕多是信口而出,不求甚解,未見得含有多少意義的。但是今日科學大明,在科學範圍之內,拿這個名詞來用之於社會經濟,就覺得意義無窮了。我今天就拿這個名詞來下一個定義,可以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我現在就用『民生』這兩個字,來講外國近百年來所發生的一個最大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社會問題。」
3.實業革命:亦稱工業革命亦稱產業革命或實業革命,約在法國大革命前二十年,(通常以1769年瓦特發明蒸汽機作為工業革命之開始)英國開始用機器代替手工,由製造方法的改進,推及於農礦運輸方式的革新,因而引起人類生活和社會制度重大的改變。這就叫工業革命或實業革命。
4.均富主義:民生主義的別稱,因民生主義一方面主張發達生產,一方面平均財富,生產與分配並重,其目的在造成既「富」且「均」的社會,與共產主義所造成之「均貧」社會,大異其趣。
5.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派別很多,其理想社會又各不相同。但有一共通之點,即是以社會經濟與人類生活問題為其主要內容。以公有生產為手段,革除資本主義的弊害,而達到經濟平等為目的的主義。
6.民生主義替代社會主義的理由:「這個社會問題,就是今天講的民生主義。我今天為什麼不學外國直接來將社會主義,要拿民生這個中國古名詞來替代社會主義呢?.這是很有道理,我們應該研究的。因為機器發明以後,經過了實業革命,成為社會問題,便發生了社會主義,
所以社會主義之發生,已經有了幾十年,在這幾十年之中,歐美各國對於社會主義,還沒有找出一個解決方法,現在還是在劇烈戰爭中。這種學說和思想,現在流入中國來了,中國一般新學者也拿它來研究。….現在中國有人把社會主義同社會學兩個名詞作一樣看待,這實在是混亂。不但中國人有的,就是外國人也是一樣有的。因為社會這個名詞,在英文是『梳西乙地』Society,社會學是『梳西柯羅之』Sociology,社會主義是『梳西利甚』Socialism 這三個字頭一半的英文串字,都是相同的,所以許多人便生出混亂。其實英文中的社會主義梳西利甚那個字,是從希臘文變出來的;希臘文社會主義的原意是同志,就像中國俗話說是夥計兩個字一樣。至於說到社會學的範圍,是研究社會的情狀,社會的進化和群眾結合的現象;社會主義的範圍,是研究社會經濟和人類生計的問題,就是研究人民生計的問題。所以我用民生主義來替代社會主義,始意在正本清源。是要把這個問題的真實性質表明清楚。使一般人一聽到這個名詞之後,便可以了解。
因為社會主義發生了幾十年,研究這種學理的學者,不知道有千百家,所出的書籍,也不知道有千百種,其中關於解決社會問題的學說之多,真是聚訟紛紜。所以外國的俗語說:『社會主義有五十七種,究竟不知那一種才是對的。』 由此便可見普通人對於社會主義無所適從的心理了。」
【表 解】
民生的概念
壹.意義:
國父的話:
1.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
2.分析:
(1).民生一詞,一方面是指個人的生活問題。-人民的生活;一方面又是指團體的生存問題。-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
(2).民生二字,要用在社會經濟方面,民生問題就是社會問題。 是指工業革命後,所發生的社會問題。
總統的話:民生雖分為四個方面,而生活實為其他三者之總表現,蓋生存重保障,生計重發展,生命重繁衍,而凡達成保障、發展、繁衍之種種行為便是生活。換言之,生活即是人生一切活動之總稱。
貳.民生主義的定義-就是採用機器,發達生產,並用溫和漸進的手段,平均財富,來改善全國人民的生活,滿足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需要的主義。
叁. 國父有關民生主義言論的解釋:
一.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
(一)國父認為把社會主義的原文,譯成民生
主義在意義上似較為妥當。
(二)理由:
1.為了正本清源,使一般人一聽到這個名詞之後,便可以了解。」
2.民生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本題:
3.民生主義的範圍比社會主義為廣。
4.民生主義是針對我國環境所提出的主義。
二.民生主義又名共產主義:
(一).國父的原意:
1.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這種共產主義的制度,並不是由馬克思才發明出來的。當原始人類發生的時候,便有這種制度,便是實行共產。」
2. 國父與俄國代表越飛發表的聯合宣言中說:「孫逸仙博士以為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上均不能用於中國。
足見國父 民生主義又名共產主義指的不是馬克思的共產主義。
(二)總統的解釋:
1.「總理所指的共產主義,是民生主義式的共產主義,不是俄匪現在所行「共歸於盡」的共產主義。
2.總理所說的『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的意義,乃是指主義的原則,而不是指主義的內容和方法,更不是指民生主義的目的,就是今日俄匪所行之共產主義的目的。
所以我們的民生主義,決不是俄匪式的共產主義。
三.民生主義即是大同主義:
三民主義的最終目的是世界大同,所以民生主義即是大同主義。
肆.民生主義的本質是「科學」。
一.實行民生主義的兩大手段:
1.發展生產-採用機器,以最新的科學技術,從事工礦交通農林漁牧的發展。
2.平均財富-如平均地權,節制資本,都要根據社會科學的知識,予以公平合理的解決。
二. 國父的話:解決民生問題,應該用甚麼方法呢?這個方法不是玄妙的理想,不是空洞的學問,是一種事實。我們要拿事實做材料,才能夠訂出方法。國父所謂用事實做材料,足見民生主義是科學的。
三.總統的話:「實行民生主義的兩個方法,一個是平均地權,一個是節制資本。無論平均與節制,都要用科學的方法和精神來從事。…易言之,就是要用學的方法,來使我們的農業工業化,來使國家與私人的資本合理化。
伍.民生主義的真諦是「均富」-
就是要使人人有田種,人人能發財,但是不許個人在限田額數之外,再壟斷土地成為大地主,亦不許財主集中社會財富,成為托拉斯。陸.民生主義的基本原則
民生主義的基本原則有三:
一.發展生產—即求富:
二.經濟平等—即求均
三.社會安全—即求安:即做到養民與教民。
第二節平均地權
【內容提要】
壹.土地私有制的弊害
一.土地私有,買賣隨之發生,強豪兼並,土地集中,造成貧富不均現象。
二.土地所有人與土地耕作人不同,致影響生產。
三.資本主義發達,土地投機發生,投機者購買土地,故令土地荒廢,減少土地供給,待其上漲土地為商品。
四.地主以土地為儲蓄之對象,富家子弟作享地租,不勞而獲,增加社會有閒階級,減少社會生產人力。
五.土地投資,收入豐富,遂使有資本者不願向工業投資,阻礙公商業之發展。
六.土地私有,土地所有權往往零碎分屬於多人,不能收合作改良之功效。
七.很多人迫切需要土地而不可得,地主則作不必要之浪費,亦頗不公平。
貳.中國土地問題
一.中國土地問題之特質:
1.中小地主多-農地百分之90以上集中於小地主,多數農民無地可耕,乃形成一種不合理之佃農制度。
2.地租奇重-農民每年辛苦所得,平均百分之六十交付地租,終歲勞動,難獲溫飽。
3.地價日漲-因工業發達,都市繁榮,地價暴漲,地主不勞而獲,而享厚利。
二.解決中國土地問題應守的原則-和平漸進的原則:
1. 國父認為解決中國經濟問題,不能馬上推翻,只能逐漸改良,土地問題也屬經濟問題,不應採取暴力沒收,只能和平漸進。
2.我國中小地主為數甚多,其土地亦係辛勤得來,如予沒收,亦有失公平,且易招致人民反抗。
叁.平均地權的意義
一. 國父早於民前七年同盟會成立時,即列「平均地權」為該會四綱之一。該會軍政府宣言中亦曾說:「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地主所有。革命後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於國家,為國民所共享。」
二.由此可見,平均地權是核定地價,照價抽稅,照價收買,漲價歸公,含有地權公有,地利共享的意思。亦即國家有權強制人民申報地價,再「照價收買」及「漲價歸公」,以消滅土地所生的不勞而獲;並實行「照價收買」及「土地國有」,以防止壟斷。亦即在經濟方面將土地所生的自然增值,平均為國民所共有;在法權方面使國家對土地取得最高支配權。如此,保留「土地私有」制度的優點,並根絕其缺點,同時具有土地國有的實質,而無其弊害。是一種折中於「土地私有」與「土地國有」之間的新土地制度。
肆.平均地權的理由- 國父主張平均地權之理由有四:
一.合乎公道:
土地非勞動之產物,又為人生所不可少,不應為私人所壟斷,以影響他人之生存權。國父說;「人類發生以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類消滅以後,土地必長此存留。可見土地實為社會所有,人於其間又惡得而私之耶?」又說:「土地本為天造,並非人工所造,故其分配,不應如亞丹斯密之說也。」(按亞丹斯密認為土地、勞力、資本同為生產之要素,故有土地之地主亦應參加分配,地主之所得即為地租。)「所以土地公有實為精確不磨之論。」
二.消除投機:
資本主義發達,土地投機發生,地主坐享其成,不勞而獲,坐獲鉅利。而且地價高漲,使一般人均受高地租壓迫。 國父說:「地權愈不平均,舉國將成一賭世界,而國事愈不可問。」又說:「世界最大的賭博,就是土地投機。」 國父在民生主義第二講中,曾說一個澳洲的醉漢以三百元的高價買了一塊荒蕪的地皮,事後很是懊悔。十多年後,那塊地面非常繁榮,他坐享其成,成了千萬元的富翁。足見地權不均,少數人不勞而獲,坐享社會上多數人努力成果,也是很不對的。
三.杜漸防微:
「社會變化和資本發達的程序,最初是由地主然後由地主到商人,再由商人到資本家。自通商以來,上海、廣州等商埠的地價,幾十年來飛漲約一萬倍,在工商業尚未發達的中國,通商口岸的地主首先成為資本家。一旦工商業發達,新城市林立,如不事先預防,將來必有甚多地主因地價上漲,成為資本家,那時社會問題變嚴重了。」所以「民生主義的辦法,主張平均地權,在中國本是杜漸防微的意思。」由此可見平均地權可收節制資本之效。
四.發達生產:
因為地價上漲,地主可得暴利,所以有資本者競向土地投資,使正當的工商事業,因缺乏資金而無由發達。平均地權之後,因購買土地無利可圖,始可將凍結到土地的資金,轉移到正當的工商事業來,可以促進我國工業化。 國父說:「即今不平均地權,則將來實業發達之後,大資本家必爭先恐後,投資於土地投機業,十年間,舉國一致,經濟界必大有恐慌。地權既均,資本家必捨土地投機事業,以從事工商,則社會前途,將有無窮之希望。」由此可見平均地權又可收發達生產之效。
伍.平均地權的方法
平均地權之方法有四,即地主自行報價,照價抽稅,照價收買,漲價歸公,茲分述於下:
一.地主自行報價:
1.漲價歸公首先要確定土地原價-因為土地沒有客觀的價值標準,需要由地主自行報價。政府只須限以兩個條件,一是照價抽稅,一是照價收買。「地主如果以多報少,一定怕政府要照價收買,吃地價的虧,如果以少報多,又怕政府照價抽稅,吃重稅的虧。」就會「把實在的地價報到政府。」
2. 國父不主張官定地價-英國的制度有規定地價的衙門,有不服所定地價的控訴衙門,地價是由政府規定的, 國父不主張如此。他說:「中國人怕打官司,怕到衙門內辦公事。」
二.照價抽稅:
1.國父主張照價抽稅,不主張照面積抽稅—「從前人民所有土地,照面積納稅,分上中下三等,…以南京土地較上海黃埔灘地,其價相去,不知幾何,但分三等,必不能得其平。」照價抽稅則「貴地收稅多,賤地收稅少。貴地在繁盛之處,其地多為富人所有,多取之而不為虐;賤地必為窮鄉僻壤,多為貧人所有,故非輕取不可。」
2.照價收稅之稅率—國父常說值百抽一,但未作硬性規定。「其抽法,或抽百分之二,或抽百分之一,他日由省(議)會議決,然後執行。」
3.地價單指素地而言—不包括地上物及土地改良物在內。「若種樹、築堤、開渠等,只抽素地之稅。其利有三:一.免地之荒廢,二.可獎勵人工之進步,三.可免資本家壟斷土地之弊。」
三.照價收買:
1.照價收買之作用—照價收買可以防止地主以多報少,亦可使國家獲得其所需用之土地。
2.照價收買是指照「素地」之價收買-地上有改良物及建築物時政府須另給價,一併收買。
3.照價收買之時機有二:
(1).一為因國防交通水利等公共設施需要土地時,政府按照地主所報地價,予以收買,收買後,由國家直接使用經營。
(2)一為地主報價太低,政府按照其所報低價,予以收買以示警戒,此項土地,徵收之後,仍須放於人民購領。
附註:
1.
國父所謂「土地國有」一詞的解釋:
國父所謂的「土地國有」就是平均地權中的照價收買,即國家有照地主所報之價,徵收人民土地之權。 國父說:「今於無可平均之中,籌一自然平均之法,一即照價納稅,二即土地國有。」「
今我所以自定地價納稅,但有土地國有權以限制之,若以自訂地價為輕,國家可收歸國有。一按業戶稅契時之價格,給價而收用之。」
2.何謂「新市地國有」
新闢都市為了防止地價上漲,地主不勞而獲,政府可以先將新市區的土地照價收買,俟新市區開闢成功以後,將來漲高的地價,自然歸之公有。這也就是所謂「新市地公有」的原則。國父在實業計劃中便主張應用這個原則以建設北方大港,他估計四十年後,地值所漲,已足償所投建設之資金。
四.漲價歸公:
1.漲價歸公的理由-因為地價漲高,是由於社會改良和工商業進步…..還是由眾人的力量經營而來的。所以由這種改良進步之後,所漲高的地價,應該歸之大眾,不應該歸之私人所有。
2.漲價歸公的時機—在土地有買賣時,漲價部分向賣主徵收,土地所有權無轉移時,每十年重估地價一次,如有上漲,則向原地主徵收土地增值稅。
3.土地增值採累進稅率—土地增值是不勞而獲,所以土地增值稅採累進稅率,如增值不足一倍者徵百分之二十,超過一倍者,超過部分徵百分之四十,超過二倍的部分徵百分之六十…如因貨幣貶值,則地價應按物價指數先行折算。
4.下列情形不徵土地增值稅:
(1).自耕地,自住地,滿十年而無轉移者。
(2).土地增值係由農民使用勞力資本而改良者。
5.漲價歸公就是「共將來」-「這種將來的共產是很公道辦法,以前有了產業的人,決不至吃虧。和歐美(此處實際是指俄國)所謂收歸國有,把人民已有了的產業,都搶去政府裏頭,是大不相同。」「兄弟所說社會革命在外國難中國易,就是在此,行了此法之後,文明越進,社會越富。」
陸.土地國有的意義
一. 國父的「土地國有」:
國父的土地國有和歐美所謂收歸國有不同,也和共產黨不顧人民利害,直接沒收不一樣,乃是採有價收買之法。國父說:「土地國有之法。不必要收歸國有,若修道路,若闢市場,其所必經之田園廬墓,或所必需之田畝,即按照業戶稅契時價格,國家給價而收用之。」「但由國家收買全國土地,恐無此等力量」,故「地不必盡歸國有,取其需用之地,斯亦可矣。」
二.總統的訓示:
總統在土地國有的要義訓詞中解釋為「土地國有而民用」或「國有民享」,就是在土地國有的原則之下,允許私有財產制度(包括土地所有權)的合理存在。亦即一面允許有限度的土地私有的合理存在,一面國家享有最高支配權,隨時有權收取(照價收購)其需用之地。
柒.土地國有與平均地權
平均地權的四個方法中,照價抽稅,照價收買,漲價歸公都含有土地國有的意思。所以胡漢民先生說:「平均地權是主張,而土地國有便是實現這種主張的辦法。我們知道凡是土地問題至少要屬於三方面:醫是處分;一是使用;一是享受-收益。 總理的意思,要把所有土地的處分權,通通歸於國家;而使用權則由國家授予那些要以土地去生產的人民;使用土地人的以其收入的一部分納給國家,其餘則收歸自有。」因此平均地權也就是土地國有,茲再申論如下:
一.照價抽稅與土地國有-照價抽稅國家向人民抽百分之一的地價稅。國父說:「就地抽稅,即以國家為大業主何等富厚。」這正說明了「土地的所有權在國家人民特於其上有他之物權耳。」
二.照價收買與土地國有-「今我所以自定地價納稅,但有土地國有權以限制之。若自定地價為輕,國家可收歸國有」。國父此處所說:「土地國有。即照價收買。國家有權徵收私人的土地,只要國家有此需要,可按業戶稅契時之價格,給價而收用之。」是對土地私有權的一種限制。這說明了在法律上土地所有權是國家的,現在雖屬於私人,但國家可隨時給價收回。
三.漲價歸公與土地國有-「定地價以後,那塊地皮的價格再行高漲…所加之價完全歸為公有。」私人僅享有定地價時之地價,以後所增加之地價,歸為公有亦即國有。
綜上所述,照價抽稅,照價收買和漲價歸公,都是由於土地國有。此處的土地國有,是全面的,原則上的。也可以說土地國有就是平均地權。照價收買時的土地國有則是局部的,實際上的,此處的土地國有則是平均地權的一種辦法。
捌.三民主義的的「土地國有」與共匪「土地國有」的比較
總統在土地國有的要義訓詞中說:「我們所指的土地國有,是指國家所有,而不是指其政府所有,所以政府對於國家賦予人民的土地,根據國家法律,予以保護其應有之權利,亦必須根據國家法律,政府方能處理其人民的土地。」即國家對土地有最高支配權,國家可以照人民所報地價,以收買其所需之土地,在土地國有的原則之下,允許私有財產制度(包括土地所有權)的合理存在。匪俄所實行的「土地國有」,是根本不容許私人取得土地所有權,他們是採取暴力手段將私人土地一率沒收,於是匪俄變成唯一大地主,所有使用土地的人,都變成此一大地主的租戶或佃農。這不過是將原來地主對土地使用人的剝削關係,變成為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剝削關係,所以今日匪俄所實行的土地國有,不過假土地國有之名,而行其共產黨大私有制度之實而已。
玖.臺灣如何實施都市平均地權
一.實施理由:
平均地權的原則,對於市地和農地,都可適用。但都市由於人口集中,發展迅速,地價的上漲和地主的不勞而獲,都較農第問題要嚴重得多,尤其是本省近十餘年來由於人口增加,工商業發達,不僅院省轄市地價高漲驚人,就是若干鄉鎮公所所在地,地價亦上漲甚鉅,政府為推行 國父遺教,故在本省積極實施都市平均地權。
二.辦法簡介:
1.政府於43年公布「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47年作第一次之修正,53年又作第二次之修正,這是臺灣實施都市平均地權的法律根據。
2.臺灣都市平均地權自45年起實施,原僅限於都市計劃實施範圍內之土地,全省不過16處,因為本省社會繁榮人口增加,現在修正為縣市政府及鄉鎮公所所在市鎮及其他人口密集之市集,均實施都市平均地權,實行範圍比過去為廣。
3.新舊實施都市平均地權地區,地價均已申報完竣,53年起徵收第一期地價稅,採累進稅率,自千分之七起,累進至千分之六十二,目的在促使的權分散。如地主申報地價過低,政府即行照價收買。
4.土地增值稅採高額之累進稅率,地價上漲不足一倍者徵收百分之三十,超額累進,地價上漲四倍以上者,超過部分收歸公有。高額之累進稅率,足以消除地主不勞而獲。
5.都市私有空地所有權面積有高額之限制,並徵收空地稅,以促進都市土地之利用。
6.漲價歸公的收入,作為建築平民住宅,及育幼、養老、救災、濟貧、衛生等公共福利事業之用。為貧苦民眾謀福利,地主收入減少,而貧苦民眾無形收益增多,可以減緩社會貧富不均的程度。
7.政府實施都市平均地權,絕非為了財政,完全是以徵稅的手段達到平均地權的目的。使社會達到均富、安和與樂利,並謀地方建設的發展。今後因實施都市平均地權而增加的收益,全部均用於基層民生建設,為廣大的群眾謀最大的福利,真正做到「地利共享」,「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是政府建設臺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繼耕者有其田後,又一富國利民的政策。
三.臺灣現行「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與 國父遺教之比較:
(一).不同之點:
1.新法除自報地價外,增加公告地價之規定,此為 國父遺教所無。
2.新法規定地主自報地價不得低於公告地價百分之二十,國父遺教無此規定。
3.新法規定地主自報地價如低於公告地價百分之二十時,政府可依自報地價收買,或依公告地價徵收地價稅。而 國父遺教僅指示依自報地價徵稅或收買。
4.新法規定土地漲價在四倍以下的部分,以累進稅率徵收土地增值稅,四倍以上的部分始全部歸公。而國父遺教的意思是地價核定以後的土地自然增值全部歸公。
(二).新法特點:
1.新法對國父遺教作適當的修正,但無背於 國父平均地權的基本精神,更能達到「地利公享」,「地權公有」的目的,是一項進步的立法。
2.新法實行後,政府地價稅收入激增,政府以之用於社會福利事業,以造福全體人民。
【名詞解釋】
1.平均地權: 同盟會軍政府宣言:「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地主所有。革命後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於國家,為國民所共享。」故平均地權即用核定地價,照價抽稅,照價收買,漲價歸公的方法,使地權公有,地利共享。亦即在經濟方面將土地所生的自然增值,平均為國民所共有;在法權方面使國家對土地取得最高支配權。
2.土地國有: 國父的土地國有和歐美所謂收歸國有不同,也和共產黨不顧人民利害,直接沒收不一樣,乃是採有價收買之法。國父說:「土地國有之法。不必要收歸國有,若修道路,若闢市場,其所必經之田園廬墓,或所必需之田畝,即按照業戶稅契時價格,國家給價而收用之。」「但由國家收買全國土地,恐無此等力量」,故「地不必盡歸國有,取其需用之地,斯亦可矣。」所以
總統在土地國有的要義訓詞中解釋為「土地國有而民用」或「國有民享」,就是在土地國有的原則之下,允許私有財產制度(包括土地所有權)的合理存在。亦即一面允許有限度的土地私有的合理存在,一面國家享有最高支配權,隨時有權收取(照價收購)其需用土地。
3.新市地國有:政府將準備開闢為新都市的土地,先行照價收買,俟新市區開闢成功以後,土地的增值自然歸諸公有公享。而不歸於地主不勞而獲,謂之新市地國有。國父於建設北方大港時,曾提出新市地國有之主張。今余所計劃之地,現時毫無價值可言,假令於此選地二三百方米,置諸國有,以為建築將來都市之用,而四十年後,發達程度,即令不如紐約,僅等於美國費府,吾敢信地值所漲,已足償所投建築資金矣。
4.累進稅率:依負稅人所得稅額之多寡分為若干等級,而後依級課以不同之稅率,即所得少者稅率輕,所得多者稅率加重。可以收到平均財富的效果。如所得稅,遺產稅及土地增值稅均採累進稅率。
【表 解】
平均地權
壹.意義-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地主所有。革命後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於國家,為國民所共享。
貳.理由:
一.合乎公道-土地非勞動之產物,又為人生所不可少,不應為私人所壟斷,以影響他人之生存權。
二.消除投機-資本主義發達,土地投機發生,若干地主,坐待地價上漲,不勞而獲,享受厚利,所以「世界最大的賭博,就是土地投機業。」
三.杜漸防微:社會變化和資本發達的程序,最初是由地主然後由地主到商人,再由商人到資本家,所以主張平均地權,在中國本是杜漸防微的意思。
四.發達生產:平均地權之後,因購買土地無利可圖,始可將凍結到土地的資金,轉移到正當的工商事業。
叁.辦法:
一.地主自行報價:
1.漲價歸公首先要確定土地原價。
2.土地沒有客觀的價值標準,只好由地主自行報價。
二.照價抽稅:
1.可以防止地主以少報多。
2.國父主張照價抽稅,不主張照面積抽稅。
3.稅率— 國父通常說值百抽一,但未作硬性規定。
4.照價收稅僅以素地為對象。
三.照價收買:
1.可以防止地主以多報少。
2.國父所謂土地國有」就是照價收買,即國家有照地主所報之價,徵收人民土地之權。
四.漲價歸公:
1.理由-地價漲高,是由於社會改良和工商業進步…..還是由眾人的力量經營而來。所漲高的地價,應該歸之大眾,不應該歸之私人所有。
2.辦法-徵收土地增值稅。
3.稅率—採累進稅率。
4.土地增值稅徵收時機:
(1).土地有轉移時,向賣主徵收。
(2).土地無轉移時,每十年重估地價一次。
第三節 耕者有其田
【內容提要】
壹.「耕者有其田」的意義
國父說:「照道理來講,農民應該是為自己耕田,耕出來的農產品要歸自己所有。」所以耕者有其田就是使用和平的手段,消滅租佃關係,使農民都耕自己的田,成為自耕農,自己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
貳.平均地權與耕者有其田的關係
平均地權在消除土地因地價漲,地主地不勞而獲。但土地所有權如果集中,或地租過重,則無土地的佃農生活問題,仍有待於解決。所以 國父晚年有「耕者有其田」主張地提出。可以說平均地權,在防止都市土地漲價地主的不勞而獲。耕者有其田則在解決農村土地分配不均,及地租過重所引起的問題。前者的主要意義是漲價歸公,而後者的主要意義是扶植自耕農。
叁.耕者有其田的理由
一.農地分配不均:
我國以農立國。國父說:「農民是我們中國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數。」「現在的農民都不是耕自己的田,都是替地主來耕田,所產的農產品,大半是為地主奪去了。」「一般農民有九成都是沒有田的。」由於農地操在少數地主之手,分配不均,結果迫切需要土地以耕作的人無田可耕,這種現象,殊不合理。
二.地租負擔過重:
國父說:「農民耕田所得的糧食,據最近我們在鄉下的調查,十分之六是歸地主,農民自己所得的不過十分之四。」農民終年胼手胝足,繳納過重地地租以後,所餘無幾,不得一飽。所以應該「馬上用政治或法律來解決。」 國父主張耕者有其田的目的,就在消滅土地壟斷,廢除租佃制度,使農人都能耕自己的田,耕出來的農產品歸自己所有,地主剝削的現象不再存在,使大多數人民的經濟利益得到調和。
三.促進農業生產:
土地操於少數地主之手,「壟斷地利的結果,必至荒廢地力,此不僅釀成社會不平,亦足以阻礙經濟生活之進步。」蓋農民替地主耕地,所得又大部歸之地主,農民耕作的興趣勢必低落;而且農民又須負擔巨額的地租,生活困難,當然也無餘力作生產之投資。地租減輕後,農民種田的興趣提高,農民的資金增加,都有助於農業生產。
四.使凍結於土地上之資金,轉而發展工商事業:
過去由於地租優厚,有資金者轉向土地投資,結果使正常工商事業,因資金缺乏而無法發展,實行耕者有其田後,政府補償的地價,地主可轉而投資於工商事業,有助於我國工業的建設。
肆.實施耕者有其田應採取的方法
一.要採取和平的方法:
如何實現耕者有其田呢?
國父在耕者要有其田演講中曾說:「要聯合全體的農民,來同政府合作,慢慢商量來解決農民同地主的辦法,農民可以得利益,地主不受損失,這種方法可以說是和平解法。」就是用政治或法律來解決,也就是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
國父是不主張採取暴力沒收的手段的。
二.實施耕者有其田應採和平解決的理由:
1.激烈手段,招致反抗:
「中國的人民本來分作士、農、工、商四種,這四種人中,除農民外,都是小地主,如果我們沒有準備,就效仿俄國的急進辦法,把所有的田地,馬上拿來充公,分給農民,那些小地主一定要起來反抗的。」依我國繼承制度,遺產由諸子均分,小地主特多,他們的生存也應當重視。
2.激烈手段,有失公平:
地主田地,大多是終身勤儉儲蓄,購買得來的,採取激烈手段,有失公平。
伍.耕者有其田的辦法
耕者有其田之具體方法, 國父雖未作系統的說明,但窺諸遺教,約可歸納為下列四點:
一.限田:
就是限制私有土地的面積,使私有土地所有權不得超過法定限制。地主超過限額的土地應自行出售,或由國家予以徵收,如此始可迫令大地主售田,更可保障自耕農的土地所有權,土地兼併的現象,乃可免除。
二.授田:
就是直接由政府授田給農民,使佃農在國家法律條件下取得耕地所有權。政府土地的來源有二;一為照價收買而來;二為沒收地主不納稅及逾期不開墾的私有荒地而來。
三.租田:
就是直接由政府租田給農民。 國父主張將蒙、新移民區土地,「由國家收買,…長期貸諸於民」,使耕者都有田好耕,並逐步取得該項耕地之所有權。
四.保障農民利益:
就是保障農民權利,改善農民生活,以培養其購置土地的能力,使佃農逐漸變為自耕農。如政府在臺灣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限田政策均是。
陸.政府在臺的土地改革
政府在臺勵行土地改革,實施耕者有其田,分為1.三七五減租,2.公地放領,3.限田政策三步驟來實施。
一.三七五減租(三十八年實施)
1.三七五減租的意義-過去農村地租高達年產量50%或60%,政府為減輕佃農負擔,自民國三十八年起,規定地租不得超過全年正產物千分之三百七十五。
2.三七五減租地辦法-先訂書面契約,向政府登記,用政治力量保障佃農利益。並避免地主任意撤佃,規定租期最少為六年。期滿除地主收回自耕外,佃農有續租之權。以往之押租金及預收地租等均行取消。
3.三七五減租的目的-限制地主不勞而獲,增加佃農收入,改善佃農生活,並為實施耕者有其田做好舖路工作。
4.三七五減租的成效:
(1).二十六萬甲佃農地租降低,三十萬戶佃農收入增加三分之一。
(2).租佃制度改善,減少業佃糾紛,使社會基礎安定。
(3).佃農生活衣食住各方面均有顯著的改善,農村兒童就學率亦普遍提高。
(4).佃農資金增加,有助於食糧增產。
(5).出租地價下降約三分之一。佃農買田之情形頗為普遍,造成了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有利環境。
二.公地放領(四十年實施)
1.公地放領的意義-是除公營事業留用者外,分期放與原來公地上的佃農及其他耕地不足之佃農半自耕農承領。
2.公地放領的辦法-承領地價為全年正產物二倍半,分十年無息攤還,自承領之年起取得所有權,停納地租,負擔田賦。
3.公地放領的成效:
(1).已放領公地五萬甲,承領農戶達十萬戶。
(2).公地放與缺地農民耕種,直接扶植了自耕農。
(3).農民取得土地所有權,自然注意土地改良。
(4).政府土地放與人民承領,以身作則,為限田政策樹立了榜樣。
三.限田政策(四十二年實施)
1.限田政策的意義-限制地主私有耕地的面積,超過者限期出售或由政府徵收,放與佃僱農承領。
2.限田政策-本省實施限田政策,以四十二年所公布的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為依據,故耕者有其田就是限田政策。
3.限田政策的辦法:
(1).地主每戶保有七至十二則水田三甲。
(2).超過之耕地由政府徵收,地價依主產物年產量二倍半計算,七成發實物土地債卷,年息四分,十年攤還,三成發公營事業股票。
(3).徵收土地由現耕農承領,分十年繳還地價,農民承領耕地後,即時取得土地所有權。
(4).未繳清地價前,不得出賣或出租,不能自耕時,由政府收回,發還已繳之地價。
(5.).繳清地價後,出賣仍以對方能自耕或充工業者用為限。
(6).地主依法保留的耕地,一年後農民可向政府貸款,向地主承買。地主出賣保留的耕地時,現耕農有優先承購權。
4.限田政策的成效:
(1).限田政策於民國四十二年底全部完成,十八萬甲佃農耕地變為自耕地,光復前本省自耕農佔57%,今日自耕農佔90%。
(2).正如公地放領,農民獲得土地後,將促進土地之改良,以發達農業,增產糧食。
(3).自五十二年地價繳清後,十年前之佃農,均已成為自耕農,生活大為改善,農村兒童就學率普遍提高。
(4).地主獲得地價的補償,將自動投資於工商業,使中國社會的工業化與社會化早日到來。
(5).我們以和平的手段,達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使地主們得到適當的補償,農民獲得其熱烈希望的土地,和大陸上共匪殘殺地主,奴役農民成一鮮明的對比。限田政策是我們最強有力的政治反攻武器。
柒.我國土地政策與共匪「土改」的比較
政府在臺實施土地政策,而共匪在大陸亦推行所謂「土改」,主要不同為我們在由和平漸進而均富,而匪共則暴力蠻幹而致貧,茲分述如下:
一.觀點不同-共匪重在地權的改變,主張沒收土地;我們重在增加生產,主張平均地權。
二.目的不同-共匪主張土地國有,否定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我們僅限私人土地的最高面積。
三.方法不同-共匪採用暴力鬥爭手段,地主被清算農民成為農奴;我們採用和平漸進辦法,地主農民兩蒙其利。
四.結果不同-共匪使農村破產,天怒人怨;我們則使農村繁榮,民生樂利。
1.耕者有其田: 國父說:「照道理來講,農民應該是為自己耕田,耕出來的農產品要歸自己所有。」所以耕者有其田就是使用和平的手段,消滅租佃關係,使農民都耕自己的田,成為自耕農,自己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
2.三七五減租(三十八年實施):我國過去農村地租高達年產量50%或60%。政府為減輕佃農負擔,自民國三十八年起,規定地租不得超過全年正產物千分之三百七十五。
3.
限田政策:限田政策就是限制地主私有耕地的面積,超過者限期出售或由政府徵收,放與佃僱農承領。本省實施限田政策,以四十二年所公布的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為依據。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只是實施耕者有其田做好舖路工作,限田政策才是實施耕者有其田。
【表 解】
耕者有其田
壹.意義-用和平的手段,消滅租佃關係,使農民都耕自己的田,成為自耕農。
貳.理由
一.農地分配不均:我國佃農佔農民總數十分之九,農地操在少數地主之手,結果以農耕為生活之農民反而無田可耕。
二.地租負擔過重:我國農地 一般地租,十分之六歸地主,十分之四歸農民,農民辛苦耕種,還要負擔種子、肥料、農具、工資、等費用,而所得反如此之少,實欠公平。
三.促進農業生產:農民替地主耕地,農民耕作的興趣勢必低落;而且佃農生活困苦,自然無力作生產之投資,因而影響農業生產。
四.可以使凍結於土地上之資金,轉而發展工商事業。
叁.方法:
一.國父提示的原則-1.限田,2.授田,3.租田,4.保障農民利益。
二.政府在臺的側措施
1.三七五減租(三十八年實施)
(1).規定地租不得超過全年正產物千分之三百七十五。
(2).減輕地主在土地上的利潤,改善佃農生活。
2.公地放領(四十年實施)
(1).政府公地放予缺少土地之佃農承領。
(2).地價為全年正產物二倍半,分十年無息攤還。
(3).政府以身作則,直接扶植自耕農。
3.限田政策(四十二年實施)
(1).規定地主每戶保有七至十二則水田三甲,超過之耕地由政府徵收。
(2).地價補償:
A.案土地全年正產物二倍半計。
B.政府徵收方法:發土地實物債卷七成,發公營事業股票三成。
(3)放領方法-依公地放領方法,由現耕農承領。
第四節 節制資本
【內容提要】
壹.節制資本的意義
一.何謂資本?
「經濟學家所謂資本非金錢一項可盡其義,其人工所造成之產物,消費之餘,以之補助發達生產,無在不為資本」。「夫資本者,乃助人力以生產之機器也….是故資本即機器,機器即資本。」
所謂資本就是用於再生產的物質,包括資金、原料、機器等。在機械生產的今天,資本一詞尤著重於機器。「中國今日所缺之資本非金銀也,乃生產之機器也。」
二.資本主義的功過:
資本主義是自由經濟,主張自由競爭,而自由競爭時「大資本家還能吞併小資本家,好像大魚吃小魚一樣。」自從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發達,它對人類有所貢獻,也為人類帶來困擾,茲簡釋如下:
1.資本主義有發達生產的功勞:資本主義為了賺錢,獲得利潤,必須經營實業,以發達生產,人民生活水準大為提高,這是它的功勞。
2.資本主義使財富分配不均:資本主義因為自由競爭,於是少數大資本家壟斷利源,獨佔財富,而參加生產的勞動者所得有限,生活困難,發生撈資衝突,成為社會問題,均由分配不均所引起。
三.中國資本問題的特質:
1.歐美各高度工業化的國家,資本家操縱社會財富,造成貧富不均,階級對立的現象,釀成嚴重社會問題。
2.我國工業革命尚未完成,大資本家尚未產生,所以資本問題不如土地問題之嚴重。
3.貧富不均的社會問題,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工業化既為我國必走的道路,則將來自亦可能產生資本主義的弊害,故必須思患預防,以免他日積重難返。
4.國父解決我國資本問題所採方法:要發達生產,故主張發達國家資本;要預防不均故又主張節制私人資本。
四.節制資本的意義:
就是防止私人財富的集中,「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此則節制資本之要旨也」,資本可以發達生產,對於人類是有功的,節制資本並不是主張限制資本本身的發展或增加,而是主張節制資本的私有,來緩和並消滅資本私有的弊害。
五.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發達國家資本都有節制資本的作用:
1.在工業尚未發達的時代,私人財富集中於土地,地主享受高額地租,坐享地價上漲的利益,地主便首先成為資本家,所以平均地權和耕者有其田,就是節制資本。
2.在工商業發達的社會裡,獨佔性及大規模的企業由國家經營,私人即不易成為大資本家,所以發達國家資本,也就是節制資本,廣義的節制資本,包括發達國家資本;狹義的節制資本,單指節制私人資本。
貳.民生主義對私人資本的態度
在我國因為生產落後,「中國之患在貧」,私人資本有發達生產,抵抗外國經濟侵略的作用。所以在工業化的初期,對私人企業應允許其存在並予以保障;但預防財富集中所產生的弊害,又不得不加以節制。即民生主義對於私人資本採取下述態度:
一.允許私人資本的存在-「中國實業之開發,應分兩路進行,一個人企業,二國家經營是也。對於資本制度,只可逐漸改良,不能馬上推翻。」
二.保護私人資本的成長-「我們要解決民生問題…仿效德國的保護政策,來抵制外國的洋貨,保護本國的土貨」。對於個人企業「由國家獎勵,而以法律保護之。」
三.節制私人資本的發展-私人資本達到足以影響國計民生時,即應予節制,以免重蹈歐美的覆轍。
叁.節制私人資本之理由
一.預防資本獨佔,避免貧富不均:
中國社會之患在貧,而救貧的方法,唯有推行國家工業化。但是工業化的結果,往往發生資本主義的弊害,就是資本家獨佔與壟斷社會的財富,以致造成貧富懸殊的現象。這種悲慘世界之造成,乃由於放任資本之集中,而不加以節制之故。是以必須節制之本,以防止資本主義的弊害。
二.事先防微杜漸,以免積重難返:
就現勢而論,中國尚未完成工業革命。故鮮有大富豪之出現,但如任由私人資本不斷發展,社會資本終至操縱壟斷於少數資本家之手,斯時要想予以節制,已經為時已晚,歐美情形可為殷鑑,是以我們必須防微杜漸,以免將來積重難返。
肆.節制資本的辦法
國父說:「歐美近年來之經濟進化可以分為四種:第一是社會與工業之改良。第二是運輸與交通收歸國有。第三是直接徵稅。第四是分配之社會化。這四種社會經濟事業,都是用改良的方法進化出來的。」也就是用和平的方法,來節制資本,解決社會問題。茲分述之:
一.社會與工業之改良:
「要用政府的力量改良工人的教育,保護工人的衛生,改良工廠和機器,以求極安全極舒服的工作,能夠這樣改良,工人便有做工的大能力,便極願意去做工,生產的效率便很大。」此外如制定勞工法,規定最高工作時間,最低工資,扶植工人團體,辦理勞工保險,厘訂工人分紅辦法,都是改良社會和改良工業的方法,也可以統名之曰社會政策。直接改善工人的生活,間接增加資本家的負擔,有平均財富的作用。
二.運輸與交通收歸國有:
「把電車、輪船、火車、以及一切郵政、電政、交通的大事業,都由政府來辦理;如果不用政府辦,不是私人的財力不足,就是壟斷的阻力極大…」「凡有獨佔的性質,或規模過大者,如銀行鐵路航道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
「這種事業的利弊,在德國明白最早,所以他們的各種大運輸交通事業,老早就是由國家經營。就是美國私有的大運輸交通事業,在歐戰期內也是收歸政府辦理。」
蓋獨佔性的大規模企業,利潤最厚,最易賺錢,規定由國家經營,小規模的企業任由個人經營,也就不會操縱國計民生了!
三.直接徵稅:
國父叫做直接徵稅,就是徵收直接稅的意思。所得稅和遺產稅,因為不能轉嫁,便是直接稅。應該採取累進稅率,所謂「多取之而不為虐」。利用徵稅的手段,進行再分配,以縮短貧富的差距。
國父演講三民主義當日,直接稅收入佔德國全國收入百分之六十至八十。英國在歐戰開始時佔百分之五十八。1918年美國所得稅一項約四十萬萬美金。政府獲得巨額稅款後,以之用在社會福利事業上,可使貧苦人民增加無形收入。
查私人財富不均。多由於財產的繼承和收入的懸殊。所得多者,繼承遺產多者,負擔重額的租稅,便可減少財富不均的程度,所以直接稅最大的優點是課有錢人以重稅,甚為公平,且可兼收平均財富的效果。
四.分配之社會化:
現在的分配制度是商人分配制度,即買賣制度,物品經過商人轉手,便受無形的損失。「近來研究這種制度可以改良,…譬如英國新發明的消費合作社,就是社會組織團體來分配貨物,歐美各國最新的市政府,供給水電煤氣以及麵包牛奶牛油等食物,就是用政府來分配貨物。」
消費合作社是消費者的社團,共同向批發商或生產者購買物品分配給社員免除中間商的剝削,並可自行生產所需的貨物,使消費者與生產者合而為一。合作社與民營企業並存,可以緩和盈利制度與工資制度的弊害。
伍.節制資本的實施
政府為了奉行民生主義,對於節制資本,有下列各項措施:
一.明確劃分國營、民營事業的範圍:
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發表宣言,二十六年頒布中國經濟建設方案,以及現行的憲法,對於公私營事業的劃分均有明確的規定,如公用事業及具有獨佔性的企業,以公營為原則。私人財富及私營事業,認為有妨害國計民生之平衡發展者,應以法律限制之。都是深符節制資本的精神的。
二.開徵累進稅率的所得稅、遺產稅:
民國三十五年公布「所得稅法」與「遺產稅法」。分類所得稅稅率自百分之五,超額累進至百分之三十。綜合所得稅稅率自百分之五,超額累進至百分之四十。遺產稅稅率自百分之四,超額累進至百分之七十。
三.舉辦勞工保險:
勞工保險為社會安全的主要措施。由於勞工的收入較少,無力負擔全部保險費,一部保險費由雇主及政府負擔,勞工保險便有津貼和福利的性質了。目前政府在臺舉辦的勞工保險,對於公民營工、礦、鹽、交通、公用事業的工人,一律強制投保,保險費為工資百分之三,由工人及政府各分擔五分之三。沒有固定雇主的職業工人,可自由投保,保險費由工人及政府各負擔半數。保險範圍包括傷害、殘廢、生育、死亡、年老五種,一方面稱加資本家的支出,一方面使工人遭遇意外風險時生活有所保障。
四.推行合作制度:
合作社組織的原則,是社員一律平等,一人一票,不受股金多少的影響,深深合乎經濟民主的原則,我國現行憲法規定「合作事業應受國家之獎勵與扶助。」目前臺灣合作事業非常發達,而政府對各種合作事業的輔導,尤不遺餘力。
五.訂頒保障勞工權益的法規:
為了促進勞資合作,保障勞工權益,並使工人對於改進生產及管理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頒訂有工會法、工廠法、工礦檢查法、勞動契約法,最低工資法,勞資爭議處理法等。對於勞工權益保障得很是周密。
【名詞解釋】
1.資本: 「經濟學家所謂資本非金錢一項可盡其義,其人工所造成之產物,消費之餘,以之補助發達生產,無在不為資本」。資本就是用於再生產的物質,包括資金、原料、機器等。在機械生產的今天,資本一詞尤著重於機器。
2.節制資本:就是防止私人財富的集中,「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此則節制資本之要旨也」,資本可以發達生產,對於人類是有功的,節制資本並不是主張限制資本本身的發展或增加,而是主張節制資本的私有,來緩和並消滅資本私有的弊害。
3.分配社會化: 現在的分配制度是商人分配制度,即買賣制度,物品經過商人轉手,便受無形的損失。「近來研究這種制度可以改良,…譬如英國新發明的消費合作社,就是社會組織團體來分配貨物,歐美各國最新的市政府,供給水電煤氣以及麵包牛奶牛油等食物,就是用政府來分配貨物。」所以分配社會化也是節制資本方法之一。
4.直接徵稅:所得稅和遺產稅,因為不能轉嫁,便是直接稅。直接稅採取累進稅率,多向富人徵稅,所謂「多取之而不為虐」。政府獲得巨額稅款後,以之用在社會福利事業上,可使貧苦人民增加無形收入。
【表 解】
節制資本
壹.意義:
一.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
二.狹義的說-主張節制資本的私有,來緩和並消滅資本私有的弊害。
三.廣義的說:
1.獨佔性及大規模的企業由國家經營,私人不易成為大資本家,所以發達國家資本,是節制資本。
2.地主享受高額地租,坐享地價上漲的利益,地主便首先成為資本家,所以平均地權和耕者有其田,就是節制資本。
貳.民生主義對私人資本的態度:
一.允許私人資本的存在。
二.保護私人資本的成長。
三.節制私人資本的發展。
私人資本有發達生產,抵抗外國經濟侵略的作用,所以對於資本制度,只可逐漸改良,不能馬上推翻。
叁.方法:
一.社會與工業之改良:
1.要用政府的力量改良工人的教育,保護工人的衛生,改良工廠和機器,以求極安全極舒服的工作。
2.此外如制定勞工法,規定最高工作時間,最低工資,扶植工人團體,辦理勞工保險,厘訂工人分紅等。
以上統名社會政策。
二.運輸與交通收歸國有:
1.凡有獨佔的性質,或規模過大者,如銀行鐵路航道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
2.大規模或有獨佔性事業,由國家經營,小規模的企業不致操縱國計民生,則任由私人經營。
三.直接徵稅:
1.直接徵稅,就是徵收不能轉嫁的直接稅。
2.也就是所得稅和遺產稅,採取累進稅率,以進行再分配,減少財富不均的制度。
四.分配之社會化:
1.仿效英國新發明的消費合作社-社會組織團體來分配貨物。
2.仿效歐美各國最新的市政府,採市經理制-用政府分配貨物。
補救目前買賣制度的缺點。
第五節 發達國家資本
【內容提要】
壹.發達國家資本的意義
發達國家資本的意義是發展國營企業。就直接的意義來說,就是採用機器,發展生產,開發富源,及創造國家資本以求富;就間接的意義來說,大規模的重要企業既由國家經營,相對的限制了私人企業的範圍,自然可以避免財富集中於少數資本家之手,即節制私人資本以求均。一舉完成中國的工業革命和社會革命。
貳.發達國家資本的理由
發達國家資本的理由有二。即:
一.發達生產以求富:
國父說:「我們中國要解決民生問題,想一勞永逸,單靠節制資本的辦法是不夠的。現在外國所行的所得稅,就是節制資本之一法。但是他們的民生問題,究竟解決了沒有呢?中國不能和外國比,單是節制資本是不足的。因為外國富,中國貧,外國生產過剩,中國生產不足所以中國不單是節制私人資本,還是要發達國家資本」。
二.統一國有以求均:
國父說: 「中國今尚用手工為生產,未入工業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歐美,已臨其第二革命者有殊。故於中國兩種革命必須同時並舉, 既廢手工採機器,又統一而國有之。」
「廢手工採機器」,實行工業化以求富;「統一而國有之」,實行社會化以求均。使第一革命(工業革命)與第二革命(社會革命)同時並舉,一勞永逸的解決中國民生問題,這便是國父主張發達國家資本的理由。
叁.國營事業的範圍
國營事業的範圍,國父曾說: 「凡天然之富源,如煤鐵礦、水力、石油等,及社會之恩惠,如城市之土地,交通之要點等,與夫一切壟斷性質之事業,悉當歸國家經營」。即指「規模過大為私人所不能舉辦,如銀行、鐵道、航空之屬」。足見國營實業者,非一切產業收歸國有,乃有獨佔性之企業及私人能力不能舉辦之企業,由國家經營。乃「大資本國有之意」。
「國營事業即是公營實業,不必悉由中央經營,亦可由省縣來做。或由省營,或由國營,隨於民心,感其必要。」
肆.發達國家資本的辦法
國父在民生主義二講中說: 「要發達國家資本,振興實業的方法很多。第一是交通事業,第二是礦產,第三是工業」分述於下:
一.交通事業: 「像鐵路運河,都要興大規模的建築」。國父在民國元年由袁世凱委任為全國鐵路總督辦。國父計劃採民辦國有之制,組織中央鐵路公司,向外國借款六十萬萬元,十年內完成鐵路二十萬里,預期每年可贏利六萬萬元。實業計劃書中,計劃修鐵路十萬英里,公路一百萬英里,整治河道海港,重點幾全在交通方面。交通事業獨佔性最強。所需資金又多,故需由國家經營。
二.礦產:「礦業與農業,為工業上供給原料之主要泉源」。農業所需資本較少,可任由人民經營,礦產所需技術較高,資金較多,亦應由國家經營。
三.工業:「中國工人雖多,但是沒有機器,不能和外國競爭」。所以「工業非要趕快振興不可」。實業計劃一方面要發展煉鋼廠、造船廠、士敏土廠、和機車製造廠等重工業;一方面要興辦糧食、衣服、居室、行動、印刷等輕工業。也就是重工業與輕工業並重,國防工業與民生工業合一。
伍.發達國家資本應注意事項
一.籌集資本-廣借外資。
「要發達實業,照我國的資本學問和經驗,都是做不來的,便不能不靠外國已成的資本。如果要等待我們自己有了資本後,才去發展實業,那便是很迂緩了」。足見國父主張借用外資的。
1.借用外資的兩原則:
A.發展之權應操之在我-借用外資,「發展之權應操之在我」。否則任由外國投資,中國實業將永遠操之於外人之手。
B.必須用之於最有利的事業-國營事業要力求企業化,然後才有盈餘以清償外資,俟外資清償後,才是真正的國營企業,也才算是真正的國家資本。國父時常說要「製造國家資本」,即借用外資以達創造自己國家資本之謂。實業計劃一書把製造國家資本,講得很是清處。
2.借用外資之作用有二:
A.在防止任何國家獨佔我國經濟利益,使互相牽制均衡,我國得以自主自強。「蓋瓜分之說,列強倡之有年,而未遽予實行者,則以各國在中國利益不忍破壞於一旦。」
B.解決各國生產工具過剩及嚴重失業問題,以結成中國與各國經濟上之平等互利關係,而永保和平。
二.培植人才-不妨借用外才。
1.發達國家實業,國父認為照「我國學問與經驗,都是做不到的」。所以在初期必須雇用外國的管理人才和熟練的技師。
2.外國技師在受雇期間,他們有義務訓練我國的人員,「俾能將來繼承其乏」。
三.確定計劃-實業計劃為理想建設藍圖。
國父說: 「我有計劃,則我始能用人,而可免為人所用也」。所以要發達國家資本,首先要有一個切實可行的具體計劃,否則即使借到外資,亦不知如何利用,其弊害常不難想見。國父所手著的「實業計劃」,實為最理想的建設藍圖。
四.注意監督-應先由建立嚴密組織和健全制度入手。
關於國營企業的效率及貪污問題,為發達國家資本過程中之兩大障礙。監督太瑣碎,企業的運用便不能靈活;監督太鬆懈,又容易發生貪污浪費的情事。惟有先從建立嚴密的組織和健全的制度入手。並慎重董事、經理與監察人的人選,加重其權力與責任,使負起與民營企業的董事、經理、監察人同樣的責任,才能發揮公營企業之長,避免公營企業容易發生的流弊。
國父說: 「發展實業的要素有四:曰勞力也,資本也,經營之才能也,主顧之社會也」。我國所欠者資本也,才能也,所以要發展國營企業,不妨借用外資與外才,依照預定計劃,在完善的監督下,逐漸實施。
陸.結論
一.發達國家資本才可既避惡果,取那善果:
國父於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演講中說: 「夫文明(指科學進步,資本主義發達)有善果(指生產力加大,生活水準提高)也有惡果(指分配不均,產生種種社會問題),須要取那善果,避那惡果」。若僅節制私人資本,固然可以避那惡果;但是不能取那善果。只有發達國家資本才可以既避惡果,又可取那善果。
二.發達國家資本是國家產業主義,也是國家資本主義,或國家社會主義。
國營實業,「一切產業屬於國家」,就形成了國家產業主義。從生產來說: 「不要個人發財,要國家發財」,是「國家資本主義」。從分配來說: 「國為民國,國有何異於民」。有又可以說是「國家社會主義」了。
【名詞解釋】
1. 計劃經濟:即對國家的生產與分配先做有計劃地行使與控制,以達資本國家化,享受大眾化, 國父的發達國家資本,由政府經營交通工礦等有獨佔性的大企業,以節制私人資本,就是計劃經濟,其手著「實業計劃」就是我國計劃經濟的藍圖。
2. 發達國家資本:發達國家資本就是發展國營企業。就直接的意義來說,就是採用機器,發展生產,開發富源,及創造國家資本以求富;就間接的意義來說,大規模的重要企業既由國家經營,相對的限制了私人企業的範圍,自然可以避免財富集中於少數資本家之手,即節制私人資本以求均。一舉完成中國的工業革命和社會革命。
3. 第二革命: 國父把工業稱第一革命,而把社會革命稱為第二革命。 國父的發達國家資本就是主張兩種革命在中國同時並舉,既廢手工採機器,又統一而國有之。
4. 國家產業主義:為社會主義之一種。亦稱集產主義,即由國家經營大規模範圍的企業,以防止私人資本主義壟斷國民經濟。
國父著中國革命史曾云:「參綜諸家學說,比較其得失,覺國家產業主義尤深穩可行。」國父主張國營實業,即深符國家產業主義之旨。
【表
解】
發達國家資本
壹.意義:
1.直接來說-就是採用機器,發展生產,開發富源,及創造國家資本以求富;
2.間接來說-大規模的重要企業既由國家經營,相對的限制了私人企業的範圍,自然可以避免財富集中於少數資本家之手,即節制私人資本以求均。
就是發達國營企業,一舉完成中國的工業革命和社會革命。
貳.理由:
1.為了解決民生問題-因為外國富,中國貧,外國生產過剩,中國生產不足所以中國不單是節制私人資本,還是要發達國家資本。
2.為了預防貧富不均-中國本來沒有大資本家,如果由國家管理資本,所得利益歸人民大眾所有,和資本家不衝突,是很容易做到的。
叁.國家實業與外資:
1.借用外資-要發達實業,我國現在資本不足,便不得不靠外國已成之資本。
2.借用外資之原則:
A.發展之權應操之在我。
B.必須用之於最有利的事業。
肆.方法:
一.交通事業-獨佔性最強。所需資金又多,故需由國家經營。
二.礦產-為工業上供給原料之主要泉源。
三.工業:
A.發展煉鋼廠、造船廠、士敏土廠、和機車製造廠等重工業;
B.興辦糧食、衣服、居室、行動、印刷等輕工業。
也就是重工業與輕工業並重,國防工業與民生工業合一。
第六節 民生六大需要
【內容提要】
國父講三民主義時,曾提及解決民生需要的問題,那就是食衣住行四大問題。後因事北上故為講完。但據很多追隨國父的同志說, 國父的原意尚有養生送死問題及教育與娛樂問題未講。所以
蔣總統增加了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合起來共為食、衣、住、行、育、樂六大問題。
壹.吃飯問題
一.吃飯問題的重要:
古人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如果吃飯問題不能夠解決,民生主義便沒有方法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失敗由於糧食缺乏,不能支持。
二.國父分析人類四種食料:
1. 吃空氣。
2. 吃水。
3. 吃動物。
4. 吃植物。(五穀果蔬)
空氣和水隨處皆是,吃動物則要發展畜牧和漁業,吃植物則要增加農產。
三.中國農業改良:
1. 政治方面-要解決土地分配問題。實施平均地權和耕者有其田,廢除租佃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制度,以提高農民的生產興趣。
2. 農業技術方面-要研究下列七個增加生產的方法:
(1).機器問題-用機器耕田,以節省人力。
(2).肥料問題-用化學肥料肥田,用電力製肥料。
(3).換種問題-用交換種子的方法,使土壤休息,增加生產。
(4).除害問題-用科學方法,來消除農業上植物的害,和動物的害。
(5).製造問題-講究農產加工,製罐頭,以便久藏及外銷。
(6).運送問題-要解決運輸糧食問題,要發展運河、鐵路、車路、在自動車不能到的地方,才用挑夫,使四萬萬人有便宜的飯吃。
(7).防災問題-築堤疏河以防水災,機器抽水以防旱災。
3.發展海洋漁業及畜牧業:可以增加肉類食物,可以補救我國食物偏重澱粉質,缺乏蛋白質和脂肪,營養不足的缺點。
4.糧食分配儲存問題:民生主義在養民,必須防饑。每年生產之餘糧予以儲存,有三年餘糧,始可外售。而且糧食一類由地方公局買賣,永定最廉之價,有溢利則歸諸地方。
貳.穿衣問題
一.穿衣問題的重要:
國父說:「穿衣是文明進化而來,文明愈進步,穿衣問題就愈複雜。所以在民生主義裡頭,第一個重要問題是吃飯,第二個重要問題是穿衣。」
二.衣的作用:
1.護體禦寒。
2.彰身壯觀。
三.衣的歷史:
1.原始時代-穿天然衣服(即身上皮毛)。
2.遊牧時代-獸皮衣服。
3.文明時代-由麻布呢絨進化到人造纖維。
四.人類穿衣文明的進化中、生活程度可分三級:
1.需要-先求其「有」。
2.安適-次求其「好」。
3.雅觀更求其「美」。
「我們解決民生問題,並不是解決安適問題,也不是要解決奢侈問題,只是解決需要問題。」
五.解決穿衣問題須做到下列四點:
1. 改良和增加絲、麻、棉、毛、皮革等原料的生產。
2. 要利用機器紡織和製革。
3. 要實行保護貿易政策,阻止廉價外國紡織品的傾銷。
4. 要開設大規模的裁縫工廠,節省衣料和人工,使人人有便宜的衣服穿。
叁.居住問題
國父演講三民主義時,民生主義四講只講吃飯和穿衣問題,關於住行兩問題並未講到,不過我們可以從實業計劃中窺其梗概。
一.居住問題的重要:
居室為文明一因子,人類由是所得之快樂,較之衣食更多,但中國四萬萬人中貧者仍居茅屋陋室,北方有居土穴者。而中國上等社會之居室,有類於廟宇,重要居室非以圖安適,而以合於所謂紅白事,所以為死者計,過於為生者計。可見居住問題實為我國急需解決的民生問題。
二.解決居住的問題須做到下列四點:
1. 要生產磚瓦、木材、石灰、水泥、玻璃、鋼筋、鋼架等建築材料。
2. 要改用新式的房屋設計,有計劃大規模的營造。
3. 要製造各種新式傢俱,圖國人之安適。
4. 要供給自來水、電燈、煤汽燃料、電話等家庭用物,以提高國民生活水準。
肆.行路問題
一.行路問題的重要:
老子有言:「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此為古代我國民族之寫照。惟近世文明情形改變,誠如國父所言: 「人生時期,行動最多,每人之有行動;故文明得以進步,中國欲得近時文明,必須行動,個人之行動,為國民之重要部分,每人必須隨時隨地行動,甚易甚速。」行之重要由此可見。
二.行路問題之解決:
根據國父實業計劃,要使人人出門有舟車的便利,須做到下列四點:
1.建築鐵路一十萬英里,並設立機車與客貨車的製造廠,及開採煤鐵礦,以供需要。
2.要建築「碎石路(公路)一百萬英里」,並設立汽車工廠,及開採石油礦,以供需要。
3.要疏濬河道,開鑿新運河,及製造內河淺水輪船,以便利內河交通,並與海運相聯接。
4.要在沿海岸開闢商港,建築碼頭,建造航行海外及沿岸商船一千萬噸,以便利海洋交通。
輓近航空事業發達,自應廣闢機場,設立飛機製造廠,便利遠距離的交通。
伍.育的問題
一.育樂兩篇補述緣起:
民國十三年 國父在廣州講演三民主義,民族、民權主義各六講,都已講完。民生主義只講了四講:第一講是講原理,並駁斥馬克思的理論。第二講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第三講吃飯問題。第四講穿衣問題,顯然沒有講完。住行兩問題雖未講,但我們由實業計劃中可以略窺梗概。育和樂的問題 總統於四十二年發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這是為自由安全的社會而設計,民生主義經總統的補充始成為一完整的思想體系。
二.國父的育樂思想:
國父說:「民生主義要做到少年的人有教育,壯年的人有職業,老年的人有養活,全國男女,無論老小,都可以享安樂。」 所以對於「育幼、養老、濟災、醫病與種種公共之需」,乃至「聾啞殘廢院以濟大造之窮,公共花園以供閒暇時之戲」。要「把中國變成一個安樂國家。」
一.蔣總統補述民生主義育樂兩篇的理由:
1. 為了完成民生主義的內容:
育樂兩項是 國父思想中所具有而未講到的重要問題,如果不與食、衣、住、行四個問題一併提出研究,就不能概括民生主義的全部精神與目的之所在。
2.為了建立自由安全的社會:
我國現在正值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的時後,我們不能仍是放任社會的自然發展,我們要建設中國社會為自由安全的社會,育樂兩篇是為自由安全社會而計劃而設計的。
二.育的問題:包括生育、養育、和教育。
1. 生育方面:
(1). 「不但要量的增加,並且要質的提高。首先要從營養,衛生和教育中提高人口的品質」。
(2).馬爾薩斯人口論的錯誤,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把國民的生育當做純生物學問題來看待,把人口問題當作簡單經濟問題來看待,他的學說與歷史事實顯有不符。三百年來世界人口增加了四倍。美國1789年十九個農民只夠供養一個市民,現在一個農民能夠供給十五個人,可見人口增加既不是幾何級數,糧食增加也不是算術級數。
2.養育方面:
(1).養育方面:A.兒童問題B.疾病殘廢問題C.鰥寡孤獨問題D.老年問題E.喪葬問題等五問題。
(2).養育就是使兒童、老年、殘廢、疾病不能自立為生的人,在社會互助之下受到保養、扶持與救濟。消極的說是克服疾病死亡,免於匱乏恐怖。積極的說就是生聚教訓,進德修業。
3.教育方面:
(1).教育的任務-指導國民從舊社會的瓦解中如何建設新社會,尤其是指導青少年適應新社會生活的惟一道路。
(2).過去學校教育的缺點:
第一、是升學主義,中小學課程,僅作升學的準備,不教導學生怎樣在家庭中做子弟,在社會上求生活。
第二、是形式主張,大學教育只是賦予畢業生一種資格,具備一種形式。
第三、孤立主義,學校裡的科學教育,脫離實際生活而孤立。
(3).教育的內容-四育與六藝。
四育:就是智育、德育、體育、群育。
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其功用就在訓練一個身手平衡、手腦並用、德智兼修、文武合一的健全國民。
(4)民生主義教育的九個部門:
(一).兒童強迫教育與成人識字運動。
(二).家庭生活教育。
(三).公民教育。
(四).職業生活教育。
(五).大學教育。
(六).成人教育。
(七).國民軍訓。
(八).童子軍。
(九).勞動服務。
4.三民主義是中國教育的教範:
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各講,就是中國文化與倫理教育的教範。民權主義各講,就是中國政治與法律的教範。民生主義各講,就是中國經濟與社會教育的教範。所以說一部三民主義就是中國教育的教範。
五.樂的問題:
1.康樂的意義:
(1).身心能夠保持平衡。
(2).情感與理智保持和諧。
2.康樂的項目:
(1).康樂的環境
A.城市與鄉村建設的原則,要做到鄉村城市化,城市鄉村化。及對於鄉村要使其能享受現代的公共衛生和公用事業設備,對於城市要住宅寬舒,並有體育場及遊息場。
B.要加強山林川原的設計。在鄉村要保林造林及河川整理;在城市要建公園植樹木,並澄清溝渠。城市園林所占的空間,應以人口為比例計算。使每人能享受到充分的日光、空氣和水。
(2).心理的健康:人民最高的娛樂就是藝術。心理康樂的項目有 A.文藝與武藝,B.音樂與歌曲,C.美術(書畫雕刻),電影和廣播,D.宗教。
(3).身體的健康:包括四項:
A.為國民生理的健康,必須身心平衡,手腦並用,文武合一,智德兼修,才能適應社會的變動,擔當建設民生主義的社會責任。
B.要有健康的習慣。包括清潔,秩序和節制三項。
C.是國民體育,要調節體力和心力,使身心保持平衡發展。
D.現代國民必須具備的幾種藝術和技能:是a.射擊、b.駕駛、c.操舟、游泳、滑冰與滑雪、d.國術、e.舞蹈等五項。
六.育樂的設施並不是單純的消耗:
總統說:國家把人民租稅收入投入民生主義的建設,交通和工礦市業固然是有贏利的,就是育樂的各項設施,也並不是單純的消耗。這種投資可以增加國民的職業,安定國民的收入,並提高社會的購買力。由於社會購買力的提高,公私企業得到營養環境,更能繁榮起來。文明越進,國家越富。就是這個道理。
七.育樂兩篇與民生主義的關係:
民生主義是中國革命最初動機和最終目的。而育樂兩篇的內容則是民生主義最新的制度和最高的理想。國父說:民生主義要做到少年人有教育,壯年人有職業,老年人有養育,全國男女,無論老小,都可以享安樂。只有育和樂全部實現了,民生主義才算是完全成功。
八.民生主義是社會生理學:
總理在民國元年講社會主義的派別所說的要使人類同立於平等之地位,富則同富,樂則同樂。也就是總理在民國十三年講女子要明白三民主義所說的做全國大生利的事,所得富足的利益,不歸少數人,要歸多數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換句話說民生主義並不是把富人打窮,而是把窮人同歸富足,這就是民生主義的社會生理學的意義。
九.民生主義建設的物質條件:
我們要解決國民食衣住行育樂六大問題,需要國家和地方有充裕的財政經濟力量。總統指示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有五:
1.地價稅。
2.鐵路收入。
3.礦業與礦稅收入。
4.其他尚待開發之稅源。
5.直接稅。
十.民生主義建設的精神條件:
民生主義要達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境域,一方面固需具備物質條件,另一方面更需具備精神的條件。即:
1.社會道德:國父主張社會道德,以有餘補不足。不重相爭,而重相助,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有世界。國民非有互助合作的道德,便不能實行三民主義。
2.國民知識與學問:國父說:學問為立國根本。建設事業必須學問。將民國造成一極樂之世界,非國民有充份之知識不為功。可見民生主義的實現,必賴國民有知識,有學問。政府將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也就是要提高國民的知識和學問,以便從事於民生主義的建設。
十一.民生主義建設的最高理想:就是禮運篇大同社會。
1.三世之說:
公羊傳有「三世」之說,禮運篇亦有「三世」之說,這三世就是達到大同社會的三大階段,公羊傳的「據亂世」,就是禮運篇的「幽國」、「疵國」、「亂國」。公羊傳的「昇平世」,就是禮運篇的「小康」。公羊傳的「太平世」,就是社會建設達到最高理想,也就是禮運篇的「大同」。
2.大同社會的制度:
(1).經濟制度是「貨不藏於己,力不必為己」。是以合作共享為基礎,以服務為目的,這就是民生主義的經濟制度。
(2).社會制度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就是民生主義育的問題全部解決。
(3).政治制度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在這世界裡,「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這是「天下為公」的永久和平世界。
3.小康社會的制度:
(1).經濟制度是「貨力為己」。
(2).社會制度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3).政治制度是「大人世及以為禮,城廓溝池以為固」。
這就是國父所說的國與國爭的君權時代,在這一時代,「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所以小康社會如不向大同世界進一步,就是小康也是保不住的。
【名詞解釋】
1. 社會安全制度:創始於英國,英國工黨執政時,於1948年7月5日頒布社會安全法,此制是介於個人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制度,一面承認私人企業社會,個人可以維持其獨立生存,發揮其個性。同時政府在國民所得中取出一部份,作為重分配之用,對於喪失所得,不能生活的個人,予以救濟。使國民全體都有最低限度的所得,享受到免於匱乏的自由。
2. 自由安全社會: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是為自由安全社會而設計的。因為民生主義的改善人民的生活,為物質與精神並重,生理與心理兼顧,一面使人獲得充足的生活資料,一面維護人格的尊嚴與自由,做到富則同富,樂則同樂,便是自由安全的社會。
3.社會生理學:民生主義是社會生理學。就是要使人類同立於平等之地位,富則同富,樂則同樂。也就是做全國大生利的事,所得富足的利益,不歸少數人,要歸多數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換句話說民生主義並不是把富人打窮,而是把窮人同歸富足,這就是民生主義的社會生理學的意義。
4.小康社會:其經濟制度是「貨力為己」。社會制度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政治制度是「大人世及以為禮,城廓溝池以為固」。雖政治修明,人民康樂,但仍遜於大同之世,故稱小康社會。
這就是國父所說的國與國爭的君權時代,在這一時代,「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所以小康社會如不向大同世界進一步,就是小康也是保不住的。
5.大同社會:其經濟制度為「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社會制度為「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政治制度為「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是「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天下為公」的永久和平世界,是我們三民主義最終的理想。。
6.三世之說:公羊傳之「三世」為「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禮運篇之三世為「幽國」、「疵國」、「亂國」、「小康」和大同。略與 國父所分軍政時期、訓政時期和憲政時期相合。
【表 解】
民生六大需要
物質生活
壹.食:
一.吃飯問題的重要:「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失敗由於糧食缺乏。
二.人類四種食料:
1.吃空氣。
2.吃水。空氣和水隨處皆是,不會發生問題。
3.吃動物-要發展漁牧
4.吃植物。(五穀果蔬)-要發展農業
三.方法:
1.農業改良:
A.政治方面-實施耕者有其田,提高農民的生產興趣。
B.農業技術方面-要研究下列七個增加生產的方法:
(1).機器問題-用機器耕田,以節省人力。
(2).肥料問題-用化學肥料肥田,用電力製肥料。
(3).換種問題-用交換種子的方法,使土壤休息,增加生產。
(4).除害問題-用科學方法,來消除農業上植物的害,和動物的害。
(5).製造問題-講究農產加工,製罐頭,以便久藏及外銷。
(6).運送問題-要解決運輸糧食問題,要發展運河、鐵路、車路、在自動車不能到的地方,才用挑夫,使四萬萬人有便宜的飯吃。
(7).防災問題-築堤疏河以防水災,機器抽水以防旱災。
2.發展海洋漁業及畜牧業:可以增加肉類食物。
3.糧食分配儲存問題。
貳.穿衣問題
一.穿衣問題的重要:「穿衣是文明進化而來,文明愈進步,穿衣問題就愈複雜。
二.衣的作用:
1.護體禦寒。
2.彰身壯觀。
3.表示等差階級。4.方便而不礙工作。
三.衣的歷史:
1.原始時代-穿天然衣服(即身上皮毛)。
2.遊牧時代-獸皮衣服。
3.文明時代-由麻布呢絨進化到人造纖維。
四.人類穿衣文明的進化中、生活程度可分三級:
1.需要-先求其「有」。
2.安適-次求其「好」。
3.雅觀-更求其「美」。
解決民生問題,只是解決需要問題。
五.解決穿衣問題的方法:
1.改良和增加絲、麻、棉、毛、皮革等原料的生產。
2.要利用機器紡織和製革。
3. 要實行保護貿易政策,阻止廉價外國紡織品的傾銷。
4.要開設大規模的裁縫工廠,節省衣料和人工,使人人有便宜的衣服穿。
叁.居住問題
一.居室為文明一因子,人類由是所得之快樂,較之衣食更多
二.我國居室之缺點:
A.貧者-南方-茅屋陋室,北方-有居土穴者。過於簡陋。
B.上流社會之居室-有類廟宇,為死者計過於為生者計。
二.解決居住的問題的方法:
1.生產建築材料,如磚瓦、木材、石灰、水泥、玻璃、鋼筋、鋼架等。
2.要改用新式的房屋設計,有計劃大規模的營造。
3.要製造各種新式傢俱,圖國人之安適。
4.要供給自來水、電燈、煤汽燃料、電話等家庭用物,以提高國民生活水準。
肆.行路問題
一.行:中國欲得近時文明,必須行動,個人之行動,為國民之重要部分。
二.解決行路問題的方法:
1.建築鐵路一十萬英里,碎石路(公路)一百萬英里。
2.整治河道,開鑿新運河。
3.開港-開三個世界港,四個二等港,九個三等港。
4.發展航空事業。
精神生活
壹.育的問題
一.生育:
1.人口問題應該注意質量並重。
2.要依據實業計劃的精神,使全國經濟平均發展,全國人口均衡分布。3.使一般青年男女能認識婚姻和家庭及子女教養及對社會國家應負的責任。
二.養育-有關養育問題:A.兒童問題B.疾病殘廢問題C.鰥寡孤獨問題D.老年問題E.喪葬問題。
三.教育:
(一) 方法:A.消極方面-要克服疾病死亡,免於匱乏恐怖。B.積極方面-要生聚教訓,進德修業。
(二) 教育的任務-指導國民從舊社會的瓦解中,如何建設新社會,尤其是指導青少年適應新社會生活的唯一道路。
(三) 過去教育的缺點:
1.是升學主義,中小學課程,僅作升學的準備,不教導學生怎樣在家庭中做子弟,在社會上求生活。
2.是形式主張,大學教育只是賦予畢業生一種資格,具備一種形式。
3.、孤立主義,學校裡的科學教育,脫離實際生活而孤立。
(四).教育的內容-四育與六藝。
四育:就是智育、德育、體育、群育。
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其功用就在訓練一個身手平衡、手腦並用、德智兼修、文武合一的健全國民。
(五)民生主義教育的九個部門:
1.兒童強迫教育與成人識字運動。
2.家庭生活教育。
3..公民教育。
4..職業生活教育。
5.大學教育。
6.成人教育。
7.國民軍訓。
8.童子軍。
9.勞動服務。
4.三民主義是中國教育的教範:
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各講,就是中國文化與倫理教育的教範。民權主義各講,就是中國政治與法律的教範。民生主義各講,就是中國經濟與社會教育的教範。所以說一部三民主義就是中國教育的教範。
貳.樂的問題:
一.康樂的意義:
1.國民身心能夠保持平衡-才是真正的健康。
2.國民情感與理智保持和諧-才是真正的娛樂。
有了健康和娛樂,才是真正的安樂。
二.康樂的環境
A.城市與鄉村建設的原則,要做到鄉村城市化,城市鄉村化。及對於鄉村要使其能享受現代的公共衛生和公用事業設備,對於城市要住宅寬舒,並有體育場及遊息場。
B.要加強山林川原的設計。在鄉村要保林造林及河川整理;在城市要建公園植樹木,並澄清溝渠。城市園林所占的空間,應以人口為比例計算。使每人能享受到充分的日光、空氣和水。
三.心理的康樂:人民最高的娛樂就是藝術。心理康樂的項目有
A.文藝與武藝,B.音樂與歌曲,C.美術(書畫雕刻),電影和廣播,D.宗教。
四.身體的康樂:包括四項:
1.為國民生理的健康,必須身心平衡,手腦並用,文武合一,智德兼修,才能適應社會的變動,擔當建設民生主義的社會責任。
2.要有健康的習慣。包括清潔,秩序和節制三項。
3.是國民體育,要調節體力和心力,使身心保持平衡發展。
4.現代國民必須具備的幾種藝術和技能:是a.射擊、b.駕駛、c.操舟、游泳、滑冰與滑雪、d.國術、e.舞蹈等五項。
民生主義建設的條件:
壹.物質條件:我們要解決國民食衣住行育樂六大問題,需要國家和地方有充裕的財政經濟力量。總統指示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有五:
1.地價稅。
2.鐵路收入。
3.礦業與礦稅收入。
4.其他尚待開發之稅源。
5.直接稅。
貳.精神條件:
民生主義要達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境域,一方面固需具備物質條件,另一方面更需具備精神的條件。即:
1.社會道德:國父主張社會道德,以有餘補不足。不重相爭,而重相助,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有世界。國民非有互助合作的道德,便不能實行三民主義。
2.國民知識與學問:國父說:學問為立國根本。建設事業必須學問。將民國造成一極樂之世界,非國民有充份之知識不為功。可見民生主義的實現,必賴國民有知識,有學問。政府將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也就是要提高國民的知識和學問,以便從事於民生主義的建設。
第七節 民生主義和有關主義的比較
【內容提要】
壹.民生主義反對封建主義
經濟上的封建主義,就是知採用機器,而使用舊式的手工業手農業以生產的封建經濟,清末反對洋務運動的守舊大臣,和義和團之亂中掘鐵路拔電桿的無知民眾,就是封建經濟的擁護者。因為封建主義單靠人力生產,不能節省人類的勞力;又是小生產制度,不能造大批的東西;而且各地自給自足,不能加強國家的團結。這是一種落後的經濟,人民生活很苦,故我們反對它。民生主義是主張採用機器來發達生產的。
貳.民生主義反對資本主義
一.資本主義的意義:
資本主義就是個人把私有財產,拿來經營實業,採用大規模的機器生產,在自由競爭的原則下,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一種經濟制度。
二.構成資本主義的基本條件有四:(亦即資本主義的特質)
1.私有財產制-在保護私有財產的理論上,一切生產工具和生產成品,都為資本家所占有。
2.自由競爭-在自由競爭的原則下,從事自由企業,自由貿易,反對政府的限制和干涉。
3.大規模生產-因為自由競爭,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採用機器,進行大規模的生產。
4.追求利潤-生產的目的,為了追求利潤,有利可圖,即進行生產;若無利可圖,雖大眾迫切需要之物,亦不生產。
三.資本主義的弊害:
1.因為私有財產,產生了貧富不均,勞資對立的現象,「正所謂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之地」。社會問題日趨嚴重,又因為提供了財產便可參加分配,(如地租、利息、利潤無異於承認不勞而獲是應該的。
2.因為自由競爭,強調契約自由,資本家遂得憑藉其雄厚財力以壓迫貧苦勞工,而且在自由競爭的過程中,大資本家兼併小資本家,好像大魚吃小魚一樣,最後全國財富集中於極少數人之手。
3.因為大規模生產,生產呈無政府狀態,發生生產過剩,經濟不景氣,形成世界性的經濟恐慌。
4.因為追求利潤,為了目的,不擇手段,資本家相互火併,資本漸趨集中,出現托辣斯等獨佔性的組織,操縱國民生計,同時由於競爭國外市場激烈,最後只有訴諸戰爭之一途。
四.民生主義與資本主義之比較:
1.目的不同:
「民生主義和資本主義,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資本主義是以賺錢為目的,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資本主義為了賺錢,一切只為資本家個人的私利打算,置一切社會責任於不顧。任由個人根據生存競爭,優勝劣敗的原則自生自滅。民生主義的根本目的在養民,國家對個人有保障生活的義務,各個人對國家有要求生存的權利。
2.方法不同:茲再分為生產和分配兩方面來說明:
(1).生產方面:
A.生產動機的不同:資本主義是為「交換」而生產,在為企業者個人謀利潤;民生主義為「消費」而生產,在滿足全社會的欲望。
B.支配生產力分配力量的不同:資本主義的社會,支配生產力分配的力量是「需要」,「需要」是指具有購買力的慾望。民生主義支配生產力分配的力量是「慾望」,「慾望」只是人類生理上的慾求,與購買力無關。
C.生產組織的不同:資本主義生的產是無政府狀態;民生主義則是有組織計劃的。
(2)分配方面:
A.分配性質的不同: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性質在報酬財產或勞動的貢獻,只有勞動者,資本家或企業家才有要求分配的權利;民生主義在維持各個人的生存,大家可以以「人」的資格要求分配。
B.分配方法不同:資本主義的分配是交換行為下無意義的副產物;民生主義的分配是由合作社或政府機關以公的行為來處理。
五.民生主義與資本主義重要區別的對照:
1.根本的不同-資本主義以賺錢為目的;民生主義以養民為目的。
2.哲學基礎的不同-資本主義是唯物論;(資本主義追求利潤看重經濟,故是唯物論)民生主義是心物合一論。
3.財產制度的不同-資本主義是私有財產制;民生主義是公私並存制。
4.生產組織的不同-資本主義是放任主義;民生主義是干涉主義。
5.經濟主體的不同-資本主義是私營實業;民生主義是國營實業。
6.經濟原則不同-資本主義是自由經濟;民生主義是計劃經濟。
7.對私有資本的態度不同-資本主義是主張發達私人資本;民生主義是主張節制私人資本。
8.分配方法的不同-資本主義是商人分配制度;民生主義主張分配社會化。
9.對生產品的看法不同-資本主義是生產商品,為了交換;民生主義是生產用物,為了消費。
10.兩者社會關係的不同-資本主義是公開競爭;民生主義是合作互助。
11.財富分配的不同-資本主義是壟斷財富;民生主義是平均財富。
六.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
由於舊的資本主義前述的種種的流弊,所以資本主義的國家紛紛採取若干措施,以為補救。如美國近五十年來,推行兩大主義:一是大量生產主義,使工業化的發展,不為少數人所享受。一是社會思想的革新運動,從威爾遜總統時代的「反托辣斯法案」,到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其所採取之改良措施有下列諸端:
1.實施大量生產主義,使工業化的成果,一般平民,均能享受。
2.加強直接稅,所得稅與遺產稅,採累進稅率,以防個人資本的集中。
3.美國在威爾遜時代訂有反托辣斯法,以防兼併與獨占。
4.培植中產階級,美國實行「公司公有」,讓工人雇員亦可獲得公司股票,使工人同時又是資本家,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已難截然劃分,故美國有人自稱其資本主義為人民資本主義。
5.加強社會保險制度,舉辦失業保險,救濟老人和殘廢,建立退休制度。
6.承認工會地位,強迫工商業和工會集體議價,規定最低工資和最高工作時間,廢除童工制。
7.推行補貼制度,英國對子女眾多者有家庭補貼,美國對農業生產亦有補貼。
8.英國推行公醫制度,其他各國亦多有疾病保險。
9.實施合作與配給制,英國對於重要物資採配給制,至於合作事業,各國均甚盛行。
叁.民生主義不同於社會政策
一.所謂社會政策?
社會政策為一般社會學者,有感於資本主義產生種種流弊,而共產主義所操手段過於激烈,欲調和中立,維持現有社會制度,而加以改良所採的政策。其作用在使資本主義的弊害減少,而其目的則在維持資本主義的存在。
二.社會政策通常採取的措施:
1.減緩私有財產制的弊害-征收所得稅、遺產稅、土地增值稅,減輕勞動者所得稅,設立救貧事業。
2.減緩私營企業制的弊害-制定工廠法、規定最低工資、控制公用企業。
三.民生主義與社會政策之不同:
1.目的不同-社會主義在維持資本主義的生命;民生主義的最後目的為實現世界大同。
2.立場不同-社會政策是使資本家將部份盈餘分給消費者,這種方法是被動的;民生主義是求解決民生問題,是主動的。
3.方法不同-社會政策是資本主義之改良;民生主義的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是對資本主義的逐漸推翻。
社會政策在維持資本主義制度;民生主義在打倒資本主義制度。故民生主義是革命的,社會政策是非革命的,資本主義是反革命的。
肆.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
一.社會主義的意義:
國父說:「社會主義者,…曰社會生計而已」。又說: 「社會主義的範圍,是研究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的問題」。所以社會主義是以公有生產為手段,革除資本主義的弊害,而達到經濟平等為目的的主義。
二.社會主義的派別:
社會主義的派別極多,國父說:「外國的俗語說:『社會主義有五十七種,究竟不知那一種才是的確』」通常我們可分為下列各派:
1.依研究的方法可分為:
(1).烏托邦派:只希望造成一個理想上的安樂世界。傅立葉、聖西門、歐文主之。
(2).科學派:用科學方法,力求社會問題之解決。馬克思、恩格斯主之。馬克思以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德國資本主義為背景,從事實與歷史方面用工夫,故從研究的方法上分,國父說他是科學派,至於馬克思採取暴力清算的方法,來達到共有財產的目的,十足是反科學的。
2.依採取的手段可分為:
(1).和平派:主張從事政治運動,採取妥協手段。(即前述社會與工業改良,交通運輸收歸國有,直接征稅,分配社會化四項)各國社會黨、民主社會黨、工黨屬之。屬於第二國際。
(2).激烈派:用暴力手段奪取政權,厲行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主之,屬於第三國際。
3.依國父的意見分:
三.民生主義與集產主義:
1.集產主義的意義:
「集產主義云者,凡生利各事業,若土地鐵路郵政電氣礦業森林皆為國有」。集產主義主張保留私有財產,不勞動不得食,而各取其值。
2.民生主義與集產主義的比較:
(1)相同點-現階段的手段相同,民生主義也主張生利各事業皆為國有,但仍保留私有財產。
(2)相異點-集產主義只以達到「不勞動者不得食」和「各取所得」的理想,而民生主義則以實現大同社會為極致。
3.在現階段 國父贊成集產主義:
「兩相比較,共產主義本為社會主義之上乘,然今日一般國民道德之程度,未達於極端。盡其所能,以求所需者尚居少數。任取所需,而未嘗稍盡所能者,隨在皆是,於是盡所能,其所盡未必為充分之能,而取所需者,其所取恐又為過量之需矣。狡猾誠實之不同,其與真正之社會主義反相牴觸。…故我人處今日之社會…則主張集產社會主義,實為今日唯一之要圖。…既可補天演之缺憾,又深合於公理之平允,斯即社會主義之精神,而和平解決貧富之激戰矣」。民生主義之國營事業,就具有集產主義之精神。
四.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此指一般的共產主義而言)
1.共產主義的意義:
「共產云者,即人在社會之中,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如父子昆弟同處一家,各盡其生利之能,各取衣食所需。不相妨害,不相競爭。郅治之極,政府遂處於無為之地位,而歸於消滅之一途」。故共產主義主張廢除私有財產,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所以國父說:「這種共產主義的制度,並不是由馬克思才發明出來的,當原始人類發生的時後,便有這種制度,便是實行共產。」
此處的共產主義,乃指一般共產主義而言,它主張「不相妨害,不相競爭」,我國老莊的虛無主義,以及無政府主義,烏托邦主義屬之。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則主張階級鬥爭,世界革命,顯然不包括在內。 國父說:「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共產主義,蒲魯東,巴古寧所主張的才是真正共產主義」。又說: 「其主張激烈,均分富人之資財者,事理上既未能行,於主義上亦未盡合」。不贊成馬克思的主張至為明顯,馬克思共產主義與民生主義之比較,容後詳述。
2. 國父認為目前沒有講共產主義的必要:
「說者謂(共產主義)可行於道德智識完美之後。然斯時人民道德智識既較我人為高,自有實行之力,何必我人之窮思竭慮籌劃於數千年之前乎。」
民生主義現階段上同於集產主義,即它以小康社會與集產主義的各取所值相似。而在終極目標上同於共產主義,即它在大同社會與共產主義的各取所需相似。因此國父說: 「共產主義是民生主義的理想,民生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實行」。此處共產主義僅指共有財產的理想,絕不指馬克思的共產主義。
五.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比較:
1.相同之點-兩者同以社會為單位,反對個人主義;以生活為本位,而求經濟平等。
2.不同之點-
A.民生主義範圍大於社會主義-國父說: 「本黨既服從民生主義。則所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集產主義均包括其中。」「民生二字,實包括一切經濟主義。」
B.民生主義有解決社會問題的具體辦法-「歐美各國對於社會主義,還沒有找出一個解決方法,現在還在激烈戰爭中。」民生主義有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等具體辦法,足以預防社會問題的發生。
C.民生主義防患於未然,社會主義補救於事後。
D.民生主義是把工業革命與社會革命一舉完成;社會主義則是工業革命後的產物,先有工業革命,然後才發生社會革命。
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是建立在1.唯物史觀、2.階級鬥爭論、3.剩餘價值說這三個理論之上的。而唯物史觀則來自唯物論。此處將此四項之理論略作介紹,並予以駁斥:
1.唯物論:
A.兩種基本不同的本體論:
哲學上對於宇宙的本體,兩種基本不同的主張。一是唯心論,認為精神是宇宙的本體,物質是由精神中發展出來的。即先有精神,後有物質。柏拉圖,黑格爾主之。一是唯物論,認為物質是宇宙的本體,精神只是物質的反應。所以物質在先,精神在後,物質為主,精神為從。馬克思等主之。
B.三民主義的本體論是心物合一論:
國父認為宇宙是心物合一的。「…總括宇宙現象,要不外物質精神二者。精神雖為物質之對,然實相輔為用。考從前科學未發達時代,往往以精神與物質為絕對分離,而不知二者本合為一。中國學者亦恆言有體有用:何謂體?即物質。何謂用?即精神。譬如人之一身,五官百骸即為體,屬於物質。其能言語動作者,即為用,由人之精神為之。二者相輔,不可分離。」
總統認為精神與物質為「一體之二面,同物之異象,相因而生,相需而成。」「如果偏於唯心,必至鑿空蹈虛,漫無歸著;偏於唯物,必至毀情滅性,由冷酷而流於枯槁。」「所以無論唯心唯物,如果偏執一見,都是錯的。」
宇宙的本體既是心物合一的,則精神與物質根本無先後之分,主從之別。沒有物質,精神固不能存在。沒有精神,物質同樣不能存在。由於科學發達,相對論的成立,心物合一論在科學上更得到有力的證明。即物質不滅,能力不滅定律已不存在,質能是可以互變的。其公式為
E=MC2 。
2.唯物史觀:
A.唯物史觀的意義:
唯物史觀就是經濟史觀。馬克思認為經濟是社會下層建築,法律政治等是社會的上層建築,生產工具和生產關係發生變化,則上層建築亦隨之發生變動。所以說:「一切歷史集中物質,物質有變動,世界亦隨之變動。」
B.民生史觀的意義:
三民主義主張民生史觀的。認為馬克思以物質為歷史的重心是不對的….古今一切人類所以要努力,就是要求生存。人類因為要有不間斷的生存,才有不間斷的進化。所以民生為社會的重心,社會進化又為歷史的重心,歸結到歷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質。人類求生存,才是社會進化的重心。國父此民生應解作人類求生存。
C.唯物史觀的謬誤:
歷史事實是多方面的。除經濟外,尚包括宗教政治各方面的事實,與民族特性亦大有關連,經濟不是歷史的唯一因素。而且歷史是人造的。人都有頭腦,每個人的思想、看法、個性並不是機械的。馬克思認為社會進步,由於生產力進步,而生產力本身並不能發生變化,生產力之所以發生變化,也是由於人類要改善生活,要謀求更舒適的生存。故提倡唯物史觀,流弊太大,準此則人可以不講人格,不講氣節,完全受環境支配。小則個人遺臭千載,大則整個社會趨於沉淪。
3.階級鬥爭論
A.階級鬥爭論的意義:
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是由階級組成的,要有階級鬥爭,社會才有進化,所以階級鬥爭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希臘時代有自由民與奴隸的鬥爭;羅馬時代有貴族與平民的鬥爭;封建時代有領主與農奴的鬥爭;手工業時代有行東與傭工的鬥爭。現在是資本主義時代,則有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鬥爭。
B.社會互助論的意義:
三民主義是主張社會護互助論的。社會之所以有進化,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相調和,不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有衝突。社會上大多數有利益,社會才有進步。所以達爾文的進化論不能引用到人類上來。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以互助為原則。
C.階級鬥爭論的謬誤:
a.歐美近代社會進化的事實,是由經濟利益相調和,不是由於階級鬥爭…國父分析歐美近代社會進化是由於:1.社會與工業改良,2.運輸與交通收歸國有,3.直接征稅,4.分配社會化。這些都是大多數人經濟利益相調和,並不是階級鬥爭。
b.生產的貢獻不能完全歸之工人-社會上各種有用份子都有貢獻,即令要發生衝突,也不是一個工人階級與一個資本階級的鬥爭,而是全社會有用有能力的份子和資本階級的戰爭。
c.階級鬥爭是社會進化時的病態而非常態-人類求生存,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階級鬥爭是社會當進化的時候所發生的一種病態。馬克思倒果為因,所以只是社會的病理學家,不是社會的生理學家。
d.我國貧富懸殊不大,用不著階級鬥爭劇烈的方法-我們只有大貧與小貧,階級懸殊不大,所以不能先提出一種毫不合時用的劇烈辦法,再等到實業發達以求適用,即不是先穿起大毛皮衣再來希望翻北風。中國今日患貧,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會,可以用馬克思的辦法,提倡階級戰爭去打平他;但在中國實業尚未發達的時候,馬克思的階級戰爭和無產專制便用不著。所以我們今日師馬克思之意則可,用馬克思之法則不可。
4.剩餘價值說(國父又稱為盈餘價值)
(1)馬克思有關價值的兩個理論:
A.勞動價值說:馬克思認為商品價值的大小,由其所含勞動量的多寡來決定,這就叫做勞動價值說。
B.剩餘價值說:即勞工超過他必須生活以外的工作所生的價值;亦勞動在生產過程之總價值內,除去工資相當價值之剩餘部份。
例如:工人每日工作十二小時,其中八小時之工作即可產出等於其所得工資之價值,此八小時之勞動乃必要之勞動。其餘四小時乃剩餘勞動,此四小時產出之價值便是剩餘價值。資本家利用延長工作時間,或是減少工資的手段,來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以充為自己的盈利。
(2)三民主義是主張社會價值說的:
國父認為商品價值的決定,不僅由於直接產生者-勞工;並由於間接生產者-如發明家及管理員。以及社會全體消費者,這就是社會價值說。漢冶萍公司雖有大資本,但不能賺錢,就是中國沒有消費的社會。
(3)國父對剩餘價值說的駁斥:
A.就剩餘價值說的來源來批評:「生產盈餘價值不專是工廠內工人勞動的結果,凡是社會上各種有用有能力的份子…都有多少貢獻。」
B.就剩餘價值的手段與方法來批評:「福特車廠減少工作時間,增加工資,減低售價,而仍然賺錢。像這個相反的道理,從前馬克思都是不明白,所以他的主張便是大錯特錯。」
二.馬克思推斷的錯誤:在民生主義第一講中,國父指出馬克思很多推斷的錯誤;
1.資本家多得盈餘價值各條推斷的錯誤-馬克思認為資本家要多得盈餘價值,必須有三個條件:A.減少工人的工資。B.延長工作的時間。C.提高出品的價格。而美國福特汽車廠縮短工人工作時間,增加工人工資,降低出品價格,仍然賺錢。
2.資本主義消滅推斷的錯誤-馬克思判斷資本發達到極點的國家,現在應該到消滅的時期,應該要起革命,但是從他至今有了七十年,(目前距國父講演又過了四十年)我們所見歐美各國的事情和他的判斷,剛剛是相反。
3.第二國際放棄階級鬥爭推斷的錯誤-第二國際放棄階級鬥爭的主張,通通走到國會去活動…這都是馬克思在當時所沒有料到的。
4.資本集中推斷的錯誤-馬克思的眼光,以為資本發達了之後便要互相吞併,資本愈集中。但由於股份公司的組織出現,資本愈集中,股權愈分散,中產階級反而增多。
5.工作時間問題推斷的錯誤-德國俾斯麥執政時,實行社會政策,規定工人每日作工八小時,馬克思以為工作八點鐘,生產力一定減少,而德國減少工作時間,生產力反而增加。
6.商人消滅問題推斷的錯誤-馬克思以為「要資本家消滅,商人才可以消滅,現在合作社發明,商人便先消滅」。
7.實業發展專靠生產與資本推斷的錯誤-馬克思「以為有了好生產和大資本家,工業便可以發展,而和冶萍雖然有大資本,但所生產的鋼鐵,在中國沒有消費的社會,仍然不能發展,不能賺錢。」事實上實業的發展要靠消費的社會。
8.工人無祖國理論的錯誤-馬氏認為工人應該無祖國,只要是無產階級,便應該團結起來,奪取政權,打倒資產階級。事實上,在普法戰爭時,普法兩國工人,放棄階級立場,各為其祖國作戰,足證馬克思的理論不能成立。
所以 國父批評馬克思說:「馬克思研究社會問題,用功幾十年,所知道的都是以往的事實,至於後的事實,他一點都沒有料到。」
三.民生主義與馬克思共產主義的比較:
1.範圍不同-前者範圍大,後者範圍小。本黨既服從三民主義,則所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集產主義均已包括其中。
2.出發點不同-前者以仁愛為出發點;後者以仇恨為出發點。
3.利益主體不同-前者是爭取全民利益;後者以爭取無產階級利益作幌子,事實上是爭取匪幹匪酋的私利。
4.思維方法不同-前者運用 國父的理則學;後者運用唯物辯證法。
5.哲學基礎不同-前者的哲學基礎是心物合一論;後者是唯物論。
6.歷史的看法不同-前者是民生史觀;後者是唯物史觀。
7.社會進化的原因不同-前者主張社會互助論;後者主張階級鬥爭論。
8.商品價值的決定不同-前者是社會價值論;後者是勞動價值說。
9.實施方法不同-前者是和平的;後者是激烈的。
10.共產時代不同-前者是共將來,不是共現在;後者是共現在也共將來。
11.對民族問題不同-前者與民族主義相連;後者主張國際主義
12.對政治問題不同-前者與民權主義相連,主張全民政治;後者主張無產階級專政。
13.對土地問題不同-前者主張平均地權及耕者有其田;後者完全廢除私有制,成立人民公社。
14.對資本問題不同-前者主張節制資本;後者一律沒收。
15.個人與社會關係不同-前者求二者之協調,個人社會,本大我小我之不同,其理可互相發明,而未可以是非之也。;後者只講階級或社會,完全抹殺個人。
16.結果不同-前者在造成一個「均富」的安全社會;後者在造成一個「均貧」的共慘世界。
17.財產制度不同-前者主張私有財產與公有財產並存,是科學的;後者主張消滅私有財產,將財產集中於獨裁者之手,是反科學的。
四.民生主義優於馬克思共產主義之處:
民生主義與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沒有相同之點,是完全相反的兩種主義。民生主義優於馬克思共產主義之處太多,茲分理論與實行兩方面予以說明:
1.理論方面:
自愛因斯坦相對論建立以後,唯物的本體論已經全盤動搖。因而人類求生存才是社會的重心,歷史的中心,唯物史觀亦隨之不能成立。社會的進化是由於人類互助,鬥爭只會帶來破壞,促使社會退化,故階級鬥爭論亦屬荒謬。商品之所以有價值,是社會全體的貢獻,勞動價值和剩餘價值說亦根本錯誤。民生主義的心物合一論、民生史觀、社會互助說、社會價值說最能說明宇宙及社會現象,故民生主義在理論上優於馬克思的共產主義。
2.實行方面:
馬克思主義標榜階級利益,主張無產階級專政,鼓吹階級戰爭,是血腥恐怖的統治,其慘無人道,違反人性,令人髮指。民生主義爭取全民利益,遵循溫和漸進的原則達到共有財產的目的,在實行方法上較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為科學、優良和合理。
【名詞解釋】
1.烏托邦主義:也就是社會主義的一種。如英國的歐文,法國的傅立葉、聖西門。他們主張用和平慈善的方法來改善社會。 國父說:「從前一般講社會主義的人,多半是道德家,是烏托邦派。只希望造一個理想上的安樂世界,來消滅人類的痛苦,至於怎樣去消滅的具體方法,他們毫沒有想到,只好說些子虛烏有般理想上的空話,作為寄託。」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要革除資本主義的流弊,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國營實業,有具體實行的方法,所以是科學的,不是空想。
2.資本主義:以生產機關私有為基礎,資本家投資購買機器,雇用勞動者,以從事生產事業,而從中獲取利潤,此種生產組織,及相與結合之政治和社會制度,稱之為資本主義。
3.社會政策:是一個國家為解決社會問題所採行的和平改良政策,其作用在和緩或逐漸減少資本制度的弊害,以維持資本制度的生命。
4.計劃經濟:民生主義的經濟即是計劃經濟。不取放任自由,不採階級鬥爭,根據人口的數字,民生的需要,生產各種有用物品,使「資本國家化,享受大眾化」以達到「為民所享」的目的。
5.托拉斯:為多數同種企業或有密切關係之異種企業,以避免自由競爭,壟斷市場,增進利潤為目的,而組成獨佔性的經濟組織,最先發生於美國。
6.唯物論:唯物論認為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本體,精神是由於物質的的運動產生出來。所以先有物質,後有精神,物質為主,精神為從,物質可以影響精神,而精神不可影響物質。主是說者,以德莫克利特斯為始,馬克思、恩格斯集其大成。 國父認為物質與精神二者本合為一,精神與物質根本無先後之分,主從之別。
7. 唯物史觀:就是經濟史觀。馬克思認為經濟是社會下層建築,法律政治等是社會的上層建築。生產工具和生產關係發生變化,則上層建築亦隨之發生變動。所以說:「一切歷史集中物質,物質有變動,世界亦隨之變動。」其實歷史事實是多方面的,除經濟外,尚包括宗教政治各方面的事實,經濟不是歷史的唯一因素。所以 國父主張民生史觀,認為古今一切人類所以要努力,就是要求生存。歸結到歷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質。
8.階級鬥爭: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是由階級組成的,要有階級鬥爭,社會才有進化,所以階級鬥爭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其實社會之所以有進化,是由於人類互助合作,階級鬥爭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生的病態。
9.勞動價值論:馬克思認為一切商品價值,都是由勞動者所創造,商品價值的大小,由其所含勞動量的多寡來決定。 國父是主張社會價值說的,因而反對勞動價值說。
10.剩餘價值論:剩餘價值
國父亦稱盈餘價值。此為馬克思學說之一,馬氏認為資本家所得利潤,是由於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的結果,資本家為了多得利潤,便需延長勞動者工作的時間,或是減少勞動者所得工資。茲以資本家延長工作為例:如工人每日工作十二小時,其中八小時之工作即可產出等於其所得工資之價值,此八小時之勞動乃必要之勞動。其餘四小時乃剩餘勞動,此四小時產出之價值便是剩餘價值,為資本家所剝削。資本家即以剝削來的剩餘價值再投資,作為資本,於是資本家的財富愈積愈多。
11.唯物辯證法:辯證法首倡自德國唯心派大師黑格爾,黑格爾論思想的歷程為正反合三階段。馬克思將黑格爾的辯證歷程正反合,以之與費爾巴哈唯物論相結合,成功為唯物辯證法。
12.心物合一論:三民主義的本體論是心物合一論。 國父說:「總括宇宙現象,要不外物質精神二者。精神雖為物質之對,然實相輔為用。考從前科學未發達時代,往往以精神與物質為絕對分離,而不知二者本合為一。宇宙的本體既是心物合一的,則精神與物質根本無先後之分,主從之別。沒有物質,精神固不能存在。沒有精神,物質同樣不能存在。總統認為精神與物質為「一體之二面,同物之異象,相因而生,相需而成。」
13.民生史觀:三民主義主張民生史觀的。國父認為馬克思以物質為歷史的重心是不對的….古今一切人類所以要努力,就是要求生存。人類因為要有不間斷的生存,才有不間斷的進化。所以民生為社會的重心,社會進化又為歷史的重心,歸結到歷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質。馬克思認為社會進步,由於生產力進步,而生產力本身並不能發生變化,生產力之所以發生變化,也是由於人類要改善生活,要謀求更舒適的生存。
14.社會價值論: 國父認為商品價值的決定,不僅由於直接產生者-勞工;並由於間接生產者-如發明家及管理員。以及社會全體消費者。生產盈餘價值不是工廠內工人勞動的結果,凡是社會上各種有用有能力的分子,都有貢獻。
15.社會互助論:三民主義是主張社會護互助論的。 國父認為社會之所以有進化,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相調和,不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有衝突。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相調和,就是為大多數謀利益,大多數有利益,社會才有進步。所以達爾文的進化論不能引用到人類上來。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以互助為原則。互助才是人類進化的原動力。階級鬥爭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只是社會當進化時所發生的一種病症。
16.社會病理學:馬克思所倡的唯物史觀和階級鬥爭,並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而僅是社會進化時所生的一種病態,馬克思只看到了病態,而不知道原因,所以只能說是社會病理學家。
【表 解】
民生主義和有關主義的比較
與資本主義的比較:
壹.資本主義的意義:就是個人把私有財產,拿來經營實業,以獲得利潤的經濟制度。
貳.二者區別:
一.目的不同:資本主義是以賺錢為目的,民生主義是以養民為目的。
二.方法不同:
(一).生產方面:
1.生產動機的不同:資本主義是為「交換」而生產,在為企業者個人謀利潤;民生主義為「消費」而生產,在滿足全社會的欲望。
2.支配生產力分配力量的不同:資本主義的社會,支配生產力分配的力量是「需要」,「需要」是指具有購買力的慾望。民生主義支配生產力分配的力量是「慾望」,「慾望」只是人類生理上的慾求,與購買力無關。
3.生產組織的不同:資本主義生的產是無政府狀態;民生主義則是有組織計劃的。
(二).分配方面:
1.分配性質的不同: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性質在報酬財產或勞動的貢獻,只有勞動者,資本家或企業家才有要求分配的權利;民生主義在維持各個人的生存,大家可以以「人」的資格要求分配。
2.分配方法不同:資本主義的分配是交換行為下無意義的副產物;民生主義的分配是由合作社或政府機關以公的行為來處理。
與共產主義的比較:
壹.共產主義的意義:
1.廣義的-泛指一切以共有財產為理想主義。
2.狹義的-專指馬克思共產主義,主張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剩餘價值,用激烈手段,達到共有財產的主義。
貳.民生主義與廣義的共產主義:
1.民生主義以大同社會為理想,而且民生主義主張共將來,所以 國父說「民生主義又名共產主義。」
2. 國父認為目前沒有講共產主義的必要-
「說者謂(共產主義)可行於道德智識完美之後。然斯時人民道德智識既較我人為高,自有實行之力,何必我人窮思竭慮籌劃於數千年之前乎?」
叁.民生主義與馬克思共產主義的比較:
一.理論方面的比較:
(一).哲學基礎不同:共產主義主張唯物論,認為物質是宇宙的本體。民生主義主張心物合一論,認為精神物質二者本和為一。
(二).歷史看法不同:共產主義主張唯物史觀,認為物質是歷史演進的原動力。民生主義主張民生史觀,認為人類求生存是歷史演進的原動力。
(三).社會進化原因不同:共產主義主張階級鬥爭論,認為階級鬥爭是社會進化的原因。民生主義主張社會互助論,認為社會上大多數經濟利益相調和,社會才有進步。
(四).商品價值決定不同:共產主義主張勞動價值說,認為商品價值,決定於所含勞動量的多寡,因而有剩餘價值理論的提出。民生主義主張社會價值說,商品價值的決定不僅由於直接生產者,並由於間接生產者和社會全體消費者。
二.實行方面的比較:
(一).就財產制度說:共產主義主張公有財產,以暴力沒收私人財產,使人人赤貧。民生主義主張私有財產與公有財產並存,一方面承認私有財產,以迅速發達生產一面創造公有財產,預防私人財產集中,建立富而且均的社會。
(二).就政治制度說:共產主義實施無產階級專政,結果變成了個人獨裁,無產階級也遭受壓迫。民生主義以民權主義為條件,主張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用政治民主來保障經濟的民生。
(三).就社會制度說:共產主義是階級的、奴役的。民生主義是倫理的、互助的、自由的。
(四).就實行方法說:共產主義採取是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是暴力的,急進的。民生主義是採平均地權、節制資本,是和平的、漸進的。
三.出發點及結果的比較:
1.就出發點:共產主義從仇恨思想出發。民生主義從仁愛思想出發。
第五章 五大建設(資料內容在此>⇢五大建設)
附記:
1.有關貨幣、市場、經濟?...資料載自LINE...
~錢去哪兒了?
(1)有一 個商人到了一個山村,村子周圍的山上全是猴子。
商人就和村子種地的農民說,我買猴子,100元一隻。
村民不知是真是假,試著抓猴子,商人果然給了100元。
於是全村的人都去抓猴子,這比種地合算得多了。
很快商人買了兩千多隻猴子,山上猴子很少了。
商人這時又出價200元一隻買猴子,村民見猴價翻番,便又紛紛去抓,商人又買了,但猴子已經很難抓到了。
商人又出價300元一隻買猴子,猴子幾乎抓不到了。
商人出價到500元一隻,山上已沒有猴子,三千多隻猴子都在商人這裡。
這天,商人有事回城裡,他的助手到村裡和農民們說,我把猴子300元一隻賣你們,等商人回來,你們500元賣給商人,你們就發財了。
村民瘋了一般,把鍋砸了賣鐵,湊夠錢,把三千多隻猴子全買了回去。
助手帶著錢走了,商人再也沒有回來。
村民等了很久很久,他們堅信商人會回來500元買他們的猴子,終於有人等不急了,猴子還要吃香蕉,這要費用啊,就把猴子放回了山上,山上仍然到處是猴子。
這就是傳說中的股市!這就是傳說中的信託!
這就是傳說中的黃金市場!這就是傳說中的房市!
這是我看到過的最精闢的解讀!!
---------------------------------
(2)這是炎熱小鎮慵懶的一天。太陽高掛,街道無人,每個人都債臺高築,靠信用度日。
這時,從外地來了一位有錢的旅客,他進了一家旅館,拿出一張1000元鈔票放在櫃檯,說想先看看房間,挑一間合適的過夜。
就在此人上樓的時候,店主抓了這張1000元鈔,跑到隔壁屠戶那裡支付了他欠的肉錢。
屠夫有了1000元,橫過馬路付清了豬農的豬本錢。
豬農拿了1000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飼料款。
那個賣飼料的老兄,拿到1000元趕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錢(經濟不景氣,當地的服務業也不得不提供信用服務)。
有了1000元,這名妓女沖到旅館付了她所欠的房錢。
旅館店主忙把這1000元放到櫃檯上,以免旅客下樓時起疑。
此時那人正下樓來,拿起1000元,聲稱沒一間滿意的,他把錢收進口袋,走了……
這一天,沒有人生產了什麼東西,也沒有人得到什麼東西,可全鎮的債務都清了,大家很開心……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答案:貨幣的功用?…現金是要流通才能產生價值!而經濟永遠存在炒作!
2.資本與實業及市場與人們身體健康?(預製菜?)...影片載自LINE...
3.教育的重要(老師的教育理念關係到學生與國家...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之西南聯大之教師...)影片載自LINE...
4.台灣教育問題...影片載自LINE...
部落格中有關三民主義精粹 陳祖榮 編著之閱讀後紀錄:
⇢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
⇢五大建設(心理、倫理、社會、政治、經濟建設)
⇢第六章 結論 (三民主義精粹結論及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表解)
部落格中有關 之紀錄:
⇢天路?(大陸現今在交通上完成國父的實業計劃-有關交通上的建設?)
⇢治國?
⇢法?
⇢我是誰?
⇢偶像
⇢道德教育
⇢黑心與良心.⇢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 ⇢人民要過遠離戰爭的生活
⇢信仰
⇢我是教師
國父紀念歌 作詞:戴傳賢 作曲:黎錦暉
我們國父 首創革命 革命血如花 推翻了專制 建設了共和 產生了民主中華民國新成 國事如麻 國父詳加計劃 重新改造中華
三民主義 五權憲法 真理細推求 一世的辛勞 半生的奔走 為國家犧牲奮鬥 國父精神 永垂不朽 如同青天白日 千秋萬世長留
民生凋敝 國步艱難 禍患猶未已 莫散了團體 休灰了志氣 大家要互相勉勵 國父遺言 不要忘記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須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